楼上两位的问题挺好的。楼主“不可以评论法师和他人”的观点大概来自佛教的"戒妄语"。俺就来凑个热闹,来讲讲个人对"戒妄语"的理解。
首先吧,佛教的“戒”是对在家和出家的修行人来说的,是为达到解脱的必经之路。从本意来讲佛教无意参与世俗事物,几乎从来不谈人本身有什么权利。所以这个“可以”和“不可以”和我们日常的理解可能有不同之处。
这个“妄语”呢,说的是因贪嗔痴而起的语言。佛教认为妄语不但可能伤害别人,而且是修行人自身戒除贪嗔痴的阻碍。损人不利己,应该戒。
那啥样的语言是“妄语”呢?主要看动机。先把这个“痴”放一边,因贪、嗔而起的语言相对好判断一些:比如为了私利骗人,为博得别人好感拍马P,为了发泄骂街,因为无聊尽说些没营养的8挂。还有,比如看到有可能害人的坏人坏事,却为了明哲保身,或因从众心态不报告,默默藏在心里,在我看来也是妄“语”。沉默也是表态,因为贪图安逸,嗔恨麻烦而起的表态,还不“妄”么。即使仅仅考虑这些个方面,戒妄语挺难做做到的,我觉得比戒杀生戒邪淫之类的难。我自己就做不到,但做为努力的方向 :)
这个“痴”就比较微妙了。痴,无明,看不清事物的本来面目,自己迷失本性,混混噩噩,糊里糊涂,自以为是,或是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想干啥。问题是,“痴”人往往不知道自己“痴”,那啥时候才能正确地肯定自己不“痴”呢?也许有高人能解答,我是摘不清楚。反正大部分人大概都不能说完全摆脱无明,包括佛教的修行人。问号同学问了:那修成圣人之前就不能对人对事对世界表态了?我也是觉得太绝对了。大江不是说表达和记录自己的观点感受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存在吗?如果大家都怕因说错话而不语,人类文明大概就不存在了。
话说回来,在批评他人的时候多反省一下,谨慎一点,我认为是对的。
个人理解,不代表除我以外任何人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