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余华的虚构世界

来源: 人在天涯 2011-01-07 10:39:59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26949 bytes)
本文内容已被 [ 人在天涯 ] 在 2011-01-07 13:49:07 编辑过。如有问题,请报告版主或论坛管理删除.

这是篇旧贴,几年前发在国内一论坛,这两天清理机器时偶然发现,献丑发一下。

------------------------------------------------------------------------------               

                    感受余华的虚构世界 

 

    如果说,一个作家的作品是他(她)本人内心世界写照的话,那么余华通过他的小说所展示,或者说是透露出来的他自己对人生和社会的看法,则是模糊的,不直观的,不容易被读者所领悟的。

余华是冷静,敏感,悲观的。他的冷静表现在叙述上的从容不迫和冷眼旁观;而他对感觉的重视使得他经常能够对人类的意识活动(感觉)作出丝丝入扣的描述,从中体现出他的敏感;他的悲观则是指从他的作品中能够体会到的他对人世社会的看法。

一个优秀的小说家总是冷静的,他(她)总是会很技巧地将自己的感情隔离于作品情节和人物之外。而余华的情况有些特别,他的冷静还不仅于此,而是与他对 的重视紧密相关。就象他自己说的,对每个人来说,所谓真实都是个人虚幻的看法,只有感觉才是真实的。如何准确地描述出感觉,余华在自己早期的几部小说 里作了十分努力的探索。

在发表于1987年的小说《西北风呼啸的中午》是这样看头的:

阳光从没有一丝裂隙一点小洞的窗玻璃外面窜了进来,几乎窜到我扔在椅子的裤管上,那时我赤膊躺在被窝里,右手正在挖右眼角上的眼垢,这是我睡觉时生出来 的。现在我觉得让它继续搁在那里是不合适的,但是去粗暴地对待它也没道理。因此我挖得很文雅。而此刻我的左眼正闲着,于是打发它去看那裤子。裤子是昨晚睡 觉时脱的,现在我很后悔昨晚把它往椅子上扔时扔得太草率,以致此刻它很狼狈地耷拉着,我的衣服也是那模样。如今我的左眼那么望着它们,竟开始怀疑起我昨夜 睡着时是否象蛇一样脱了一层壳,那裤子那衣服真象是这样。这时有一丝阳光来到了裤管上,那一点跳跃的光亮看上去象一只金色的跳蚤。于是我身上痒了起来,便 让那闲着的左手去搔,可左手马上就顾不过来了,只能再让右手去帮忙。

这段文字从开始到结束,叙述的都是早上醒来以后的种种感觉。这些感觉有的是感官的,比如从窗外窜进来的阳光;有的是心理的,比如看到耷拉在椅子上的 衣裤时心理的变化;有的则是无法琢磨,或者说用语言无法表达的感觉,比如那一点跳跃的光亮看上去象一只金色的跳蚤。于是我身上痒了起来。这里的于是,以一副顺理成章的口吻漫不经心地叙述了一种不知道是发生在心理还是身体上的。没人知道它从何而来,但它确确实实地让人感觉到了它的存在。

这篇小说是余华继《十八岁出门远行》之后发表的第二篇作品,不难看出,从这篇作品的一开始,余华他就旗帜鲜明地将对人的意识和感觉的探求,作为自己文学之 旅的第一个目标。在随后的两部中篇小说《四月三日事件》和《一九八六年》里,余华不仅明显展示了对西方现代派作家的借鉴,更呈现出他对意识流所表现出 来的领悟和操作能力,这使他第一次被列入了先锋派作家的行列。这两部小说几乎谈不上情节可言,全篇完全是由对一个或几个人的意识活动的描述构成。两部小说 叙述手法也十分接近,带有意识流色彩的句子比比皆是:他设想着明日早晨醒来时的情景,当他睁开眼睛时将看到透过窗帘的阳光,如果没有阳光他将看到一 片阴沉。”“也许是在此刻,那件黄衬衣才从他脑中消去,像是一片被阳光染黄的浮云一样飘去了。张亮的形象因为走近了他家才明朗起来。”“他想她走到那棵梧 桐树旁时也许会站住,也许会朝他瞟一下。她那暗示什么的目光会使他迷惑不解。这些都是刚才见到她时的情景,他不知为何竟这样替她重复了。”“他看到自己正 在洗脚。水在凉下去,但他一点也不觉察。”“他感到响亮的西北风跑进屋里来叫唤了。并且贴在他衣角上叫唤,钻进头发里叫唤。叫唤声还拚命地擦起了他的脸 颊。公平地说,这个时期的余华对感觉和意识描写的把握,显得过于用力,缺乏他后来作品浑然天成,举重若轻的境界。

余华显然是意识到了这一层,他在1988年发表的几部的小说里,蕴气于胸,深藏浅露,开始在上下功夫。《河边的错误》和《现实一种》,从表面上甚至 已经看不出一丝一毫意识流的特色,故事情节完整,甚至还少见地试图表达一些寓意(《现实一种》),而这是一个成熟的先锋派作家所应当尽力避免的。事实 上,作为一个敏感的作家,余华是在努力调整自己控制叙述的技巧,使之能够在另一个层次上更加自如地表现感觉,而显得既不捉襟见肘,也不一刀见血。经过这番 调整,重装上阵的余华在两个月内接连发表了两部引起广泛关注的中篇小说:《世事如烟》和《难逃劫数》。在这两部作品里,余华用先锋派的手法,表现了超越人 类感觉的另一种真实,同时也是具有无可抗拒魔力的真实:命运。这一主题在余华此后的作品里被多次表现,既体现出作者本人在哲学和人生观上的变化,也从根本 上提高了余华作品的层次。这也引出了前文提到过的,关于他本人写作风格的第三个特点:悲观。

余华的悲观,首先表现在通过他所讲述的故事所流露出的情感。

记得在哪本书里看到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作家的基本人生态度,可以从他的第一篇作品里看出来。这话在很大程度上是准确的。因为一个热爱写作的人,在动手写第 一篇作品的时侯,往往会根据自己现有的人生积累,对自己最感兴趣的主题,用自己最想用的方式作出表达,从中往往能看出作者最基本的人生态度。换句通俗的话 来说,作者最先说出来的,往往的是他最想说的。

余华最早发表的短篇《十八岁出门远行》里,作者以的视点叙述了一个年轻人从搭车到最后被抢劫的故事。从小说题目就能看出,无论是对小说主角,还是对 作者本人来说,这篇小说都是一次人生远行的起点。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在旅途中向一个卡车司机请求搭车,在搭车过程中和司机逐渐熟悉,于 是自以为他们已经是好得不能再好的朋友了。后来卡车抛锚,来了一伙又一伙的乡民哄抢车上的苹果,拼命阻止却势单力孤,被打得连愤怒的力气都没 有了。而卡车司机不仅在一旁袖手旁观,最后在临走时还抢走了身上仅有的钱。是的,你已经十八了,应该去认识一下外面的世界了。这是小说结尾回忆起父亲对他说的话,于是我欢快地冲出了家门,象一匹兴高采烈的马一样欢快地奔跑了起来。小说最后的这句话无疑使这篇小说具有了一丝悲凉的幽 默,因为这匹兴高采烈的马人生的头一次远行,竟是如此的过程和结果。

余华的这篇处女作虽然无法与他后来的作品一较短长,但是其中流露出的悲观情调,贯穿了他迄今为止的所有创作。

   象这篇小说一样,余华的所有小说所描述的故事,除极少数外,都是具有悲剧性过程和结局的,而他笔下的很多人物,则大都具有一些可以归纳的性格特点:冷漠, 狭隘,自私,缺乏理性。典型例子如《十八岁出门远行》,《我没有自己的名字》,《死亡叙述》,《命中注定》,《难逃劫数》,《现实一种》,《世事如烟》。 其中《世事如烟》是个典型的例子。这部作品在手法和风格上可算是余华的代表作,小说的基调阴沉,节奏飘忽,人物的性格和命运诡异多端。六十多岁的老太太3 每夜与她十七岁的孙子同床共枕,后来竟然怀了孕,但是她不知道怀得究竟是她的女儿还是重孙;6生养了五个女儿,已经被他卖掉了四个,正盘算着如何将他最出 色的小女儿---十六岁的少女4卖一个好价钱;年近九十的算命先生,坚信自己的高寿是建立在自己晚辈们的短寿基础之上,其中包括他的五个先后死去的子女。 为了继续他的寿命,他不惜一切卑鄙的手段来达到目的,花季少女4因此而死。如果说在写作这部作品时,余华已经能够很好地将自己的思想意识隐藏在文字背后, 而不容易被读者所领悟的话,那么他早年发表的短篇小说《我没有自己的名字》则是一个更能明显地体现出他的感情的例子。这部小说以一个傻子的主观视点, 讲述了他与一个小镇上形形色色人物之间的故事。读了这篇小说的读者都很容易能够理解小说的内容:傻子是那个小镇上仅有的心地善良的人之一,而他眼中那些远比他聪明的人,其实是一群冷漠自私,缺乏同情心的生物。不难看出,余华在傻子身上寄予了感情上的认可。也许正是由于小说显得不够冷静的原因, 在大多数余华作品集里,作者有意删去了这篇作品。

余华悲观情调的另一个表现,就是前面提到过的,他对命运主题的关注。他认为,人生的命运是命中注定的,命运是强大有力而不可避免的。余华在他自《世事如烟》以后的创作里,对人类自身对命运之神的无可奈何,进行了令人惊叹的寓言式描述。

  《命中注定》讲述了的一个名叫陈雷的伙伴死,而他的死似乎在他童年时期就以一种灵异的方式被预言了;《死亡叙述》里的司机本来没打算把车开到另一个 方向去,他的一念之差导致了他最后的死亡,按他的话说,所以这一切都是命中注定;《难逃劫数》里的广佛,彩蝶和男孩,命运的安排使本来素不 相识的他们同时出现在了一次婚礼上,而且随后经历一系列因果事件最终导致了他们的先后死亡。同样的,他们在死亡之前也都有着某种征兆;在《世事如烟》 里,司机,灰衣女人和接生婆的死,他们自己都事先预感到了,但是仍然没能逃脱死神的手。

在上述那些作品中,命运之神的身影在字里行间时隐时现,读者还多少能够感觉到它的存在。1992年,余华发表了他关于命运主题的顶峰之作,也就是那部为他 本人赢得海内外广泛声誉的长篇小说《活着》。在这部作品里,余华完全抛弃了先锋主义的一切形式技巧,将其先锋意识的根深深扎入现实人生的广袤土地里。福贵 在他的一生中,起起落落,经历了全家五口人的死,其中四个是意外死亡。命运的巨手在夺走他的五个亲人后,终于风消雨注,洒然而停。福贵在他人生的最后,和 一头老牛一起,悠然相对,静坐夕阳。余华通过这部作品,实现了对自己现代派风格的超越,以现实主义的手法表现了先锋派对人类自身命运的关注。小说既以一种 极端的,写实的方式表现出了人类面对命运时的无可奈何,同时也对命运之神的肆虐体现出了道家的洒脱。他在2002年获得了由爱尔兰詹姆斯.乔伊斯基金会和 澳大利亚共同颁发的悬念句子文学奖,获奖评语中说:你的故事反映了现代主义的多个侧面,它们体现了深刻的人文关怀,并把这种有关人类生存状态的关怀 回归到最基本最朴实的自然界。这个评语准确地道出了《活着》这部作品所具有的世界性意义。

需要提到的是,余华对现实主义的回归,与他在先锋主义创作手法上的探索,是并行不悖,甚至是互为补充的,在这一点上,余华体现了他多变的文学追求。他在 1989年发表的《此文献给少女杨柳》,是他在先锋主义创作上的一次成功实践。该作品在叙事结构上令人耳目一新,体现出了现代主义斑斓多彩的一面,再次证 明了对他的评语的准确。

随着《许三观卖血记》这样一部少见的力作的诞生,可以预见到,虽然余华将来仍然偶尔会以新的先锋主义的创作带给我们惊喜,但总的来说,他会将悲观的视线投向现实的空间,在那里发掘存在于宇宙中的,属于整个人类的原始经验。

 

 

写于20043

所有跟帖: 

也喜欢余华,最喜欢的作品是: -林海风- 给 林海风 发送悄悄话 (111 bytes) () 01/07/2011 postreply 11:00:00

呵呵,握手。 -viewfinder- 给 viewfinder 发送悄悄话 viewfinder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1/08/2011 postreply 07:22:35

余华是个好作家 -chali- 给 chali 发送悄悄话 chali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1/08/2011 postreply 01:59:59

有谁看了《兄弟》没?咋样? -viewfinder- 给 viewfinder 发送悄悄话 viewfinder 的博客首页 (172 bytes) () 01/08/2011 postreply 07:21:27

I did, but I did not like it. -lhy86- 给 lhy86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1/08/2011 postreply 08:09:37

我看了。。 -人在天涯- 给 人在天涯 发送悄悄话 (184 bytes) () 01/09/2011 postreply 08:16:15

楼上二位,谢谢啊 -viewfinder- 给 viewfinder 发送悄悄话 viewfinder 的博客首页 (37 bytes) () 01/10/2011 postreply 19:15:19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