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鸣狗盗之徒,偷鸡摸狗之事。

 

 

这几天在诗坛看掐架呢。文化人和诗人掐,那架势,可不是在茶馆酒店看的到的。全部是诗的,词的,散文的,干活。

 

姜昆说读书人掐架说国骂“他母亲的”,没有的事儿。读书人开骂,最多也是成语加之乎者也。

今天我又去看,诗人们告诉我,散戏了。这才怏怏地,十分遗憾地,念念不舍地,回来了。

一路上,有两个成语,反复琢磨,总是不得要领。不知道是否有人愿意赐教:

鸡鸣狗盗之徒,偷鸡摸狗之事

第一个成语,鸡鸣狗盗,因为有个典故故事,还好懂:

战国时候,齐国的孟尝君喜欢招纳门客。一次,孟尝君率领众宾客出使秦国。秦昭王将他留下,孟尝君不敢得罪秦昭王,只好留下来。不久,秦昭王改变主意,把孟尝君和他的手下人软禁起来,只等找个借口杀掉。

泰昭王有个最受宠爱的妃子,只要妃子说一,昭王绝不说二。孟尝君派人去求她救助。妃子答应了,条件是拿齐国那一件天下无双的狐白裘(用白色狐腋的皮毛做成的皮衣)做报酬。这可叫孟尝君作难了,因为刚到秦国,他便把这件狐白裘献给了秦昭王。就在这时候,有一个门说:“我能把狐白裘找来!”说完就走了。

原来这个门客最善于钻狗洞偷东西。他便借着月光,逃过巡逻人的眼睛,轻易地钻进贮藏室把狐裘偷出来。妃子见到狐白裘高兴极了,说服秦昭王放弃了杀孟尝君的念头,并准备过两天为他饯行,送他回齐国。

孟尝君可不敢再等过两天,立即率领手下人连夜偷偷骑马向东快奔。到了函谷关(在现在河南省灵宝县,当时是秦国的东大门)正是半夜。按秦国法规,函谷关每天鸡叫才开门,半夜时候,鸡可怎么能叫呢?大家正犯愁时,只听见几声“喔,喔,喔”的雄鸡啼鸣,接着,城关外的雄鸡都打鸣了。原来,孟尝君的另一个门客会学鸡叫,而鸡是只要听到第一声啼叫就立刻会跟着叫起来的。守关的士兵虽然觉得奇怪,但也只得起来开门,放他们出去。

天亮了,秦昭王得知孟尝君一行已经逃走,立刻派出人马追赶。追到函谷关,人家已经出关多时了。

孟尝君靠着鸡鸣狗盗之士逃回了齐国。

成语是好懂,但人们用起来就不大好懂了,吵架起来就更不好懂了。一种说法是:鸡鸣狗盗,很下贱,很丢人现眼,为人所不齿;另外一种说法是:能够别无选择地解孟尝君之危难,是大英雄行为。我本人是倾向于第二种说法的,不管黑猫白猫,当了总统就是好猫。更重要的是,鸡鸣狗盗,这等本事你我有吗?盲目瞧不起,是不是有嫉妒的嫌疑呢?

第二个成语,偷鸡摸狗,就不容易懂了。在网上查找,也得不到大的帮助。最先使用,是在水浒传里,后来红楼梦里也有。更有牛人,举例说明时,用了“肯尼迪总统与那美梦露偷鸡摸狗,终于事发东窗。。。”,莫名其妙。为什么不说“摸鸡偷狗”呢?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