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有三个角度:用人,用俑,啥也不用。从“用人”的角度,用俑和啥也不用都不仁;从“用俑”的角度,用人和啥也不用都不仁;从“啥也不用”的角度,用人和用俑都不仁。
这让我想起前一阵子人们讨论“子为父隐”的话题,我以为孔子对于道德的相对性还是有一点认识的,“父为子隐”的故事至少说明他观察到了道德在地域上相对性。孔子是否观察到道德在不同角度上的相对性,我就不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