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化论与十字架 <<读书1983-7-2>>

新近出版的《达尔文回忆录》中译本,系达尔文晚年所写的并不准备发表的回忆录。它写得亲切、和蔼,读着使人感到沐浴在一种慈爱和宽容的气息之中。尽 管达尔文认为:“我现在已经是风烛残年,距死不远。我完全不必顾虑到它的文体优劣了。”但是回忆录文体的优美依然令人心醉,特别是对童年生活和美尔堂附近 大自然的描写,更令人神往。毫无疑问,这个时常逃学而又被人认为智力平凡的顽童之所以能成为一个科学家,是同他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所分不开的。我们从晚年 达尔文的回忆中仍可以感到,他对大自然依然洋溢着一种不胜言表的感情。田园、乡村的自然景色,森林、湖泊的旖旎风光,熏陶着达尔文对花鸟虫草的兴趣,培养 着他对未知世界的向往。在收集矿物,采摘植物,捕捉昆虫,制做标本的过程中,不仅使达尔文感到无限的乐趣,更主要的是萌发了他怀疑上帝的思想。达尔文就是 带着这个思想,以“不务正业”的博物学家的身份(他的专业是医学和神学)开始了他一生中最重大的事件——“贝格尔”号舰上的航行。
    在长达五年的环球航行中,决定了达尔文今后全部事业的道路。在颠簸的海洋上,年轻的达尔文面临着严峻的抉择,要么把他收集的足以证实上帝虚幻的实物和他的考察日记抛进大海里,不然他就得做好承受千刀万剐的勇气而把上帝抛进大海里去喂鲨鱼……
    “这真是该死的教义!”达尔文终于选择了后者,历史应该记住这个诅咒。
    在这以后的整整二十多年里,达尔文为其理论的日臻完备,为其学说的严密无懈,进行了大量的艰巨劳动。收集、观察、思考、写作……一八五九年出版的《物种起 源》就是这一科学过程无数反复的思想产品。《物种起源》表明,达尔文不仅抓住了新世纪的曙光,而且,他还给了新世纪一个太阳。
    恩格斯在论及费尔巴哈的那本著名的唯物主义论著《基督教的本质》一书时说:“它直截了当地使唯物主义重新登上王座。自然界是不依赖任何哲学而存在的;它是 我们人类即自然界的产物本身赖以生长的基础;在自然界和人以外不存在任何东西,我们的宗教幻想所创造出来的最高存在物只是我们所固有的本质的虚幻反映。” 虽然,费尔巴哈和达尔文是在同一时代的不同领域中向上帝发起了冲击,但是,若用恩格斯的这段话来评价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也是当之无愧的。费尔巴哈的功绩 是使唯物主义重新登上了王座,而达尔文的发现却更以其雄辩的科学依据,使这一现实成为为人们所普遍接受和理解的简单事实。
    一八八二年四月十九日下午四时,七十三岁的达尔文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他与世长辞了。他再也不能在风光明媚的大自然中散步和远足了,再也不能在遮天蔽日的大 森林中收集和采摘他心爱的动植物标本了。他没有留下遗嘱,只有一篇充满着童年欢笑、科学思想以及他谦逊精神的《回忆录》;虽然他自称问心无愧,没有什么重 大的罪孽,不必请求上帝的赦免,但是依旧事与愿违,身不由己,被安葬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的墓地上,被迫天天听取牧师们的祈祷声,而不是沙径区的鸟鸣,美尔 堂的风声和鱼儿的跳水声。这真是教士们对这位反宗教斗士的嘲弄。无怪乎美国至今有些州还立法规定,学校不得讲授进化论,或者必须同时讲授创世说。宗教的十 字架现在还在影响着进化论的传播!
     
    (《达尔文回忆录》,毕黎译注,商务印书馆一九八二年四月第一版,1.05元)
品书录
李新华
对西欧中世纪哲学的探讨
    在我国西方哲学史的研究中,“中世纪”哲学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一向是比较薄弱的环节。车铭洲同志的专著《西欧中世纪哲学概论》的出版,给这方面的研究增添了新的色彩,令人欣喜。
    《概论》较为全面、系统地描述了西欧封建社会哲学思想的演变过程,引进了丰富的材料,初步概括了西欧封建社会的哲学发展规律,在一些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的独立见解,富于启发性,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处处渗透着历史主义的精神,是《概论》的一个显著的特色。西欧封建社会的哲学思潮是和基督教密切相关的。但在作者笔下,基督教并不是一种凝固不变的意识形 态,而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比如,公元四世纪,罗马帝国逐渐改变了对基督教的政策,由反对、镇压转变为支持、改造和利用基督教,使其适应奴隶主阶级 统治的需要。作者认为,随着西欧社会过渡到封建主义,基督教也相应地经历了一个封建化的过程。到了十五、十六世纪,欧洲封建社会由发展而走向衰败,与此相 应的,封建基督教也开始趋于瓦解,出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宗教改革运动。毫无疑问,和任何宗教一样,基督教也是一种“颠倒的世界观”,但是,它的内容、形式 以及社会作用却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演变的。当然,准确、深入地描述这种演变过程是一件复杂而困难的任务。尽管《概论》对这种演变过程的某些环节的 描述(如基督教的封建化的过程)并不是很理想的,但可以看出,作者在这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
    对西欧封建主义社会的哲学发展,本书也采取历史主义的态度。在封建社会形成的初期,以波依提乌斯和爱里乌根纳为代表的哲学思潮“注重现实,注重现实政治、 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发展”。作者认为,“这反映了新兴的统治阶级的朝气,反映了封建社会确立时期各个方面的发展和百废待兴的状况”。随着封建制度的巩固和教 会势力的强大,从十一世纪起,经院哲学形成了。经院哲学并非铁板一块,其中包含了唯名论和唯实论的激烈斗争。十三世纪托马斯的神学哲学体系概括了“中世纪 经院哲学发展的黄金时代所达到的总的成就”。然而,到了十五、十六世纪经院哲学便日趋瓦解,代之而起的则是反映市民资产阶级的各种新的哲学思潮。中世纪经 院哲学无疑是神学的奴仆,但是它本身有一个形成、发展和衰落的过程,是欧洲哲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对于经院哲学也必须进行具体的历史的分析和 评价。
    对于西欧封建社会哲学的发展,《概论》也提出了某些独立的见解,富于启发性。比如,作者认为,“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教会大地主与世俗地主的斗争,教权派与 国王派的斗争,反映在哲学思想上,表现为经院哲学内部唯实论同唯名论的斗争;农民、市民反对地主阶级,特别是反对大地主阶级的土地兼并和霸权主义的斗争, 在哲学上反映为各种形式的‘异端’反对教会教条的斗争”。这种概括对于理解中世纪哲学的发展是具有根本性的。这种概括的准确程度如何,能否完满地解释中世 纪哲学发展的各种错综复杂的现象,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但作者确实以此合理地解释了某些现象。
    可以看出,作者花了很大的力气,搜集、分析了大量的材料,从而丰富了《概论》的内容。《概论》对波依提乌斯哲学、爱里乌根纳哲学、托马斯哲学、唯名论和唯 实论的斗争,以及人文主义思潮等的阐述较之以往的论著在内容上都丰富、深入得多了。这是很好的。不过,从全书的安排来说,似乎经院哲学所占的篇幅少了一 些,而“文艺复兴”时期的内容相对地显得多了一些。
     
    (《西欧中世纪哲学概论》,车铭洲著,天津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二年四月第一版,1.28元)

所有跟帖: 

顶!字大如斗,绿色养眼。 -大江川- 给 大江川 发送悄悄话 大江川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11/27/2010 postreply 20:16:16

回复:兩本1982年國內版,怎叫「新近出版」? -吮露鶴- 给 吮露鶴 发送悄悄话 吮露鶴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11/29/2010 postreply 18:37:34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