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山楂树的故事人物是否真实很重要
小说把静秋这个人物拔的太高了。就像艾米说的“静秋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集美貌智慧坚强于一身的女性。”说实话看到她这样毫不掩饰地无知无畏地赞美自己写的这个人物,先不说这个原型根本不相符,就说她是不是“史上第一个”,我就觉得太不可思议,不可理解。中国历史上有多少真实可爱美丽的女性人物?数的过来吗?不说别的那些,就比如沈从文《边城》里的翠翠。静秋的塑造模仿于翠翠,但翠翠比这个静秋可爱美丽的多,也真实灵动的多。如果说翠翠是一条潺潺流动的清澈透明的小溪,那静秋就是寂静被动的死水一潭,如果说翠翠就像一棵青翠的春天的小树,静秋给人的感觉是故意端着的连阴天的老气横秋。她们生活的时代都是残酷而桎梏的。更不用说对比小说中对景物和事件的描写过程。看过《边城》,对照山楂,相信你能了解大师级的作家和三流言情作者的区别,你会有一种明确的感受。
第一,读者强调这个小说真实性,是作者宣告她这个是纪实文学,人物故事都是完全真实的。那么你不能再责怪读者去寻找这个真实。读者寻找真实的过程没有恶意。在作者的声声谩骂中,读者寻找中真实有了一种想看到作者真实面孔的渴望。她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这个作品是不是真实优美?优美上面已经说了一点。真实,作者自己大言不惭地说完全真实,实际上呢?就连作者自己一点都不真实。她只是躲在网络后面骂人,这对读者来说是一种侮辱和蔑视。读者需要找到她纪实文学的真实和她个人的诚实。
至于你提出的电影没有表达出作品的部分细节的问题。
简单说,影视是一种视觉的艺术,而小说是一种脑海里的想象艺术,这两种艺术给人带来的目的一样,但效果和表现手法不同。比如作者艾米曾经说过:
艾米:即便是静秋的心理活动,都是以镜头的方式描写的,而不是意识流或者抽象的思维。比如她担心跟老三走山路会出事,于是回想起一些听来看来的女孩子“失足”的传说,那虽然是她的心理活动,但都是一个个镜头,都可以很容易的拍出来。
==================================
我当时回答她:心理活动还以能以镜头方式描写,心理活动啊!你举的这个例子没有一点说服力。怎样表现她想起女孩子失足的传说,让她摔一跤?或者边走边进行心理自白?你说的还是没有分镜头语言啊?怎么表现?说的太容易了,一看就是个白痴型的作者。
因为不可能到她博客上直接驳斥她,只能拐弯在这个吧回答,所以比较直接,也用了她经常骂读者的那句著名的白痴话。
其实她的许多话,特别是自己提出的论点论据真的很白痴,特别是她夸赞自己的方式。
脑海里的想象用文字语言非常简单,反映到银幕上,如果不用字幕和画外音,就必须要用动作的细节来表现在画面上。这就是文学作品的受众叫读者,而影视作品的受众叫观众的区别。
关于这个言情小说是否应该承担一些社会效应,个人认为至少它需要和它的名声相符。当雷声大自她的天边,仔细看她的文字,没有多少文化的雨滴,这是不是太过?怎么说呢?通俗话说,气球吹破了。
真正好的文学,它会有透彻灵动的文学底蕴,有对人性自然社会令人回味的文字描述,可以有传世的分量和有意蕴的文字。山楂树唯一的看点在静秋的心理活动有一些扣住那时候少女的情怀,但因为过多,因为“老端着”,过分自尊乃至对老三冷酷无情而显得非常多余,塑造人物刻意拔高但又从字里行间流露出炫耀和自夸的本能。她什么都会,一直和底层社会的人打成一片,却几乎什么都不懂,这种“干净”的思想和发达能干曼妙的四肢不成对比。这个人物塑造的很奇怪。
老三那个人物塑造的更是如空中楼阁。老三,是个英俊潇洒到网友所说的:人见人爱,车胎见了也要爆胎的地步。更兼一个省只能有几个的司令员儿子的身份,这就是有人说的“小众”的东西,“小众”一是太个体心理化,二是太不符合现实,实属看不见摸不着,也就是意淫出来的吧。
而那个故事,白血病的桥段的确过于老套,有在医院工作接触过白血病的读者已经看到不实之处。至于25岁的社会青年是否可以大肆提倡去爱一个还在上高中的女学生,也不再多说。那些送东西送钱写十四行无处不在追求的手段也都没有新意。
至于作者怎样该和她的作品一起做怎样合适的展示给读者和社会的状态,在此不多说了。很多读者网友的骂声已经说明了一些事实。
艾米和她的几个知傻曾经说,大意是,艾园的开办效果已经比的上国内所有大的新闻网站对社会的教化作用等等等等,那种井底之蛙高叫于外的声音已经不胜其扰,不能不说,这个艾园实际上像挂在公众视野中的把作者无知狂妄展示无余的镜子,看过的人大都会呕吐出来,已经不能称其为一个正常人可以观瞻的东西了。
你的感动,就像那个专家说的:你有真的东西,你的真情这一会儿被这个假的唤起了。这个还需要再探讨。
许多人认为她的文字乏善可陈。大白话,网络快餐文字中最简单的急就而成,山楂树有个年代沉淀的积累,故事框架和人物痴情都来的比较直接,好似成了个故事。她的其他文字,说实在的看几页就看不下去了。
所以说她的文字是缺乏的,当她拼命地活色生香地赞美自己的时候,读过好书的人会耻笑她。就像中央台柴静采访张艺谋说的一句话:这只是一个流行小说而已。张艺谋也承认这个小说不如活着深刻,一个作品不深刻就等于死了一半。
流行小说,如果不深刻,不优美,缺乏文化底座,就像天上的流星了。
第二,这个小说的真实已经有了实际的问题。宜昌已经把它当成一种文化来宣传和提升名气。如果这个小说的故事根本经不起推敲,经不起历史的检验,它完全是一种造假运动,这对中国的现状和将来有什么恶果呢?这不亚于另外一个“周老虎”啊。
第三,作者对读者的诚信和对自己的自信成反比。这不只是作者的品质问题,更是她内心深处对人民言论的不自由和地位不平等问题。在这一方面,她极其需要反省,因为她高唱一套,做起来另一套,这和当今社会当权阶级一个方式,虽然她口头上也是反对权利阶层的。但我们可以想象,如果她有丝毫的机会可以当权,必定是个更大的悲剧,当然,更是一个极大的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