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填表的时候,经常要填一项, 籍贯. 每次父亲给我填的都是江苏赣愉,等自己能填表了,也就习惯性地写江苏赣愉。潜意识里以为这就是文言的老家的意思。写这篇小文之前,百度了一下,才知道,原来籍贯大致就是祖籍的意思,和老家也差不多。
这个籍贯或者老家的概念,其实还是很有些重男轻女的成分在里面。为什么老家就是爸爸爷爷出生的地方,不时妈妈姥姥出生的地方呢?说起来,俺姥姥家是青岛,比那个百里小县赣愉可是出名的多。
小时候问过我老爸,咱赣榆出过什么名人没有。老爸说,唯一算得上名人的,大约应该是写<<儒林外史>>的吴敬梓了,赣榆还修了吴敬梓纪念馆。前不久俺自己上网搜了搜,发现其实吴敬梓也不是赣榆人,是安徽人跑到赣榆做了几年官,连半个赣榆人都算不上。
不过前些日子搜<<山海经>>的时候,倒是偶然搜出来,赣榆其实也是历史上曾经非常有名的地方。<<山海经>>里<<海外东经>>记载的十七国里的"盖余国",就是这个地方。赣榆的名字,是从事天文观测的意思。大约6000到一万年前,赣榆这个地方有个小国,这里的人擅长观测星象,是古代东方九夷里的一支. 在连云港将军崖,还画了很多星象观测的岩画。赣榆原来写做"赣揄",赣是观察天象,揄是用手记录下来。后来人写着写着,就把揄写成了榆树的榆。 夏,商时候,关于赣榆都有记载。秦灭六国,把赣榆变成了一个县,大致就是现在的赣榆县了。
等到俺回老家的时候,赣榆和观测天象已经没什么关系了,观测天象的都跑南京紫金山去了。江苏的苏在繁体字里,有鱼和米的意思,所谓鱼米之乡。不过记忆里没什么鱼的印象,虽然有许多的池塘,能记得的只是池塘里呱呱叫的鸭子。乡下里常有懒汉男人就只干赶鸭子的活儿,很被邻里瞧不起。好像俺二姑夫就是这么一个人, 哈哈!
俺爷爷是渔民,有次出海就没回来。奶奶一个人,养活不了三个孩子,就把我两个姑姑当童养媳卖给了人家。然后,带着我爸爸去了青岛谋生。在青岛,我老爸认识了我老妈,呵呵。那时候在青岛有个行业叫拾煤核,就是把轮船没烧净,倒在海水里的煤块捡出来,靠卖煤块挣钱谋生。俺奶奶那时候就靠捞煤核养大了我老爸。由于长时间在海水里泡着,落下了腰腿病,吃了半辈子的止疼片。
俺在老家生活了几年,等该上小学的时候,又回到了北京。从那以后就再没有回去过。江苏倒是去过几次,离老家最近的时候是到了扬州。
到俺大学毕业的时候,奶奶去世了。大姑二姑都从老家赶到北京给奶奶送终。说起小时候做童养媳的苦,两个姑姑和俺老爸哭成了一团。虽然现在她们多年的媳妇熬成了婆,已经是一家之主,也算苦尽甘来了。言语里她们还是很恨我的奶奶,因为奶奶在她们小的时候把她们卖给了人家做童养媳。
"一个当妈的,怎么能把自己的孩子卖给人家呢?!"姑姑恨恨的对我说。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孤儿寡母的,奶奶那时候也没有什么其他选择吧。
有段时间老家修家谱,把我们小一辈的也收录进去。俺问俺老爸,咱家古代有什么举人进士一类的人物没有,老爸说:咱祖宗八辈都是种地的,哪里有什么举人进士。你们这辈人上了大学,就算是举人了,哈哈!
赣榆,一个面积不足百里的小县,就是我的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