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伟人吗?以及老子是道德家吗?


这个问题,我不想从学术的角度来探讨,也不想从话语制度以及教育制度来探讨。我只是以一颗平常心来让大家思考一些所谓正统的渊源以及意义。毕竟,一个思想从来就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可是人世间那一种入俗的做法,却让不同的思想带上了不同的贡献。这种心态我认为是不可取的。因为所谓的贡献实际上也就意味着某种专利权。但是思想有专利的吗?这个如果你从人类的心灵的角度来看,就不会跟着【入俗】的做法而牵着鼻子走了。

孔子,以前读过,不过基本上忘记了。只知道他曾经是宋国的贵族,后来迁移到鲁国。可是他的宗法却可以追溯到商汤。可见,在这种环境以及血缘的【影响】下,难怪他会注重家族情感,以仁和义以及“礼”来谈论天与道,以便维持社会的内部治安。好了,以上的叙述,从学术以及常识来说,没有错;但是如果从我们人类的心灵来看呢?什么是学术?就是拿别人的思想来评论。既然是评论,当然包括褒贬了。可是这种褒贬的意义何在?平常心来说,我真的不知道。看着教科书,为了考试得分,不得不这么写。可是写下之后,心里舒服;可是因为没有怀疑的深刻精神,所以让我浑身不舒服。为什么呢?我曾经问过我自己:仁义礼智信,难道仅仅是孔子的专利权?难道因为孔子提出了仁义礼,所以我们才知道这些道德观念?当然这种说法,忽略了仁义礼背后的社会意识。可是我才不管这种社会意识呢?!因为我们的良心在还不知道什么是仁义礼的时候,我们就知道什么是良心了。为什么我要这么说呢?因为我不相信人类的生命必须要有思想观念来引导——反而应该是由生命去引导观念。可是麻烦的问题就在于,自古以来生命永远是个谜。所以我们只能够从别人的口中来领会其中的要义。

从这个意义上里说,我不觉得孔子是个伟人。因为他根本就是一个人。不同的只是:在他以前的人不会思考他所谓的仁义礼,只有他将它们组成了思想系统。也许你们会认为,这样的组成本身就可以看得上是伟人了。不,不对。我也有很多的思想非常的突出,可是我未必就是伟人。这样,我们不能够因为某某人能够组成自己独特的思想系统而认为那就是伟人。那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孔子之所以是伟人,完全是统治策略上的需要,也就是根本就是一种意识形态的宣传。但是如果我们从心灵的平常心的角度来看,就会发现孔子只不过是一个有良心的人。他的良心表现在他的思想和实践上。——这一点就足够说明他是普通人了。那么我也想再问一个更深刻的问题:为什么在那个时代只有孔子的良心能够被提倡和实践出来呢?也许我们可以给出很多的文化理由。什么是文化?那就是我看你做就跟着你。同样,中国古代社会基本上很注重家族情感,然后以此衍生出天下观念。好了,这种观念读起来很通顺,但是仔细地默想,就发现了一个悖论:既然历史上的中国古代是如此的注重家族情感,那么为什么只有孔子将之称为一定的思想体系呢?(现在才想到,不应该说是思想体系,应该说:思想话语)。这不是很讽刺吗?一方面我们教科书都说我们中国人很注重家族情感,可是另外一方面又说孔子是第一个将仁义礼组成一定的话语形式而成为后代的榜样。等等:到底是我们从孔子的角度来看中国,还是从中国的角度来看孔子?我相信是前者。因为我们一直拿儒家的思想话语来谈论我们中国的优秀文化——这会不会又是一场自欺欺人的意识形态说教?这样说来,如果我们不再从儒家或孔子的道德标准来谈论中国传统文化,那么真正的中国传统文化之真相到底是什么呢?如果你深入地思想这个问题,我想你就发现自己也不敢面对自己了。这样看来,任何的思想都只不过是一场伪装。而文化就是在各种不同的思想冲击下修饰自己的代言人。

再来看看老子。他所提出的【道】与【德】,有古为证,它是远古以来的思想。其实严格来说不能够算是一个思想话语,只能算是一个【符号】,顶多是一种【意识】。你不要问我你拿到的资料是什么。我以前随便翻开刊物而无意间看到的一句话。可是我已经忘记了。不过这让我很好奇的想问,为什么我们谈论孔子的时候,就没有一本刊物说:孔子的仁义礼也是在古代就有的【意识】呢?难道仅仅是因为我们不想【违背】传统,所以我们只好将自己也将孔子停留在他的既定思想观念里面?还是因为老子不是我们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只有后来的道教才是正宗的,哈哈),所以我们可以【很客观地】去寻找老子中所提到的【道】与【德】的历史渊源?如果这样的话,这不就说明我们的潜意识里,一直在【操纵着】古人的命运来“为我所用”吗?这样的话,自古以来的教科书,根本就是为了自己说话的权利而将古人摆在历史舞台上任由我们去宰割——不过话说回来,这也许就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真相吧?不是吗?正如我曾经有一次在qq上与陌生网友聊天。我忘记我说了什么,我只是记得这位网友有一个要不得的习惯而我讲了他,他就说什么我不是什么中国人;我就回他一句:你这样乱来也叫爱国?他就静静。这样看来,当我们读孔子的时候,我们到底是抱着什么样的角度来理解他呢?是凭着时下流行的民主精神?还是凭着古董的爱国主义?但是不论哪一种,都只是将孔子的仁义礼当作一个既定的思想形式,而忽略了我们生命中早已经存在着的【意识】形态了。也就是说,即使没有孔子,我照样也有仁义礼,只不过也许表现以及理解的方式不同罢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孔子最特出的,并不是他所说的仁义礼,乃是他对修身养性的【关注】——这比起古代人来说的确是更进一步了。因为古代人仅仅是将仁义礼当作一种人性自然的情感流露,只有孔子将它们放在修生养性之上(为的就是与天道合一)。

不过我还蛮欣赏老子的道之精神,因为他有很浓厚的冥想精神;这与孔子所看重的道之现实意义或其功能不一样。对于道,老子只不过是述说着自己的体验,而没有个人教化的因素存在着。就是因为这一点【空白处】,使到老子的精神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存在着一定的【互补】;不像孔子,因为强调思想的社会功能,以至于以后的人在更改孔子的思想时,只能够【保留】仁义礼的政统意义。而老子的精神成为了后人生命理想的目标。不过这一点也带来了坏处。因为中国人独有的实践理性,以至于他们对待老子的道,并不是从玄之又玄的思辨角度来看,而是从孔子的道之意义来【补充】老子之“道”的模糊性。这一点,并不是孔子老子化,乃是老子孔子化了。不过我倒认为,如果我们用老子的道思想来【诠释】孔子的天道观,也许中国古代的历史就会改写了。因为意义不同了嘛!!!如果如此行也如此兴,中国人民的实践理性就不存在了,而是以思辨为主,以行动为辅了。这样,我们岂不是结合了东西方文化的精髓吗?不过这方面我也不知道其准确度到哪里。毕竟我在《从人性的角度来探讨:儒家与道家真的可以融合吗?》这个帖子里就提到,不论是儒学的神学化还是玄学化,我都看到逃避现实的情感。因此,如果要以思辨为主,以行动为辅的话,这也许又是一个逃避现实的特定情感意义了。所以我只能够说,除非我们能够逃避情感下所带着的忧伤幽恨这种宗教关怀,否则我们无论到什么时代,逃避始终都会成为扭曲思想话语的一个最终指标。

请阅读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 孔子是伟人吗?以及老子是道德家吗?
  • 从人性来探讨:儒家与道家真的可以融合吗?
  • 基督教与基督信仰——与Newcommer和山泉水清对话
  • 一日游
  • 中国古代思想的哲学性——与水击三千对话
  •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