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憩马耳他

本帖于 2010-10-03 11:46:35 时间, 由普通用户 淑女司令 编辑

一直都有一颗逃避的心。如果不能像小王子在一颗颗星球间旅行,是否有一个地方能包容我的幻想和失望,能远离大陆和悲伤,远离人群和欢乐,只有这一块净土,能够像一双温暖的大手,用阳光和海洋,白云和蓝天,将我温柔地呵护。



九月中旬,德国已是多风多雨,满目萧索的凄凉之色。我不堪心情的颓败,急于逃走,从阴霾的德国来到了马耳他,一个西西里之南,临近赤道的岛国。如镶嵌在地中海的一颗明珠,其美丽的风光,悠久的历史,多样性的文化,吸引了众多旅游者前来观光。



马耳他的名字Malta,较为流行的说法是起源于腓尼基语“Maleth”(希腊语字母来源可追溯到腓尼基语的书写体系),为“refuge”,避风港之意,可能是源于古时的水手远航,中途于该岛进行休息,或躲避风浪之用。还有一说,是因为马耳他最著名的特产是一种本地蜂蜜,普通的一瓶价格即为15欧元到20欧元,希腊语称蜜为Melite,不知是否源出于此?除了本岛外,还包括Gozo,Comino和另外两个无人小岛,土地广阔,只有四十万人口。当地人互相之间或在家庭里说本地语,类似阿拉伯语系的发音,却又混合了意大利语华丽的音调,颇带着一番风情。远在欧洲最南端,家常语言为本地语,通用意大利语,官方语言却为英语。它究竟经历了什么样的历史风雨,一路走到了今天?



马耳他环岛皆为峭壁岩石,少有沙滩,多为礁石。由外向内,地势渐高,陆地生长着大片的仙人掌,低矮的灌木丛和叶片碎小的热带树木。海岸线颇为曲折,尤其在东部和南部,形成了众多宁静的小港湾,泊满了各式的帆船和游艇。地中海如无边的蓝缎,微微泛起褶皱,又如一首舒缓的乐曲,被阳光的手指轻轻弹奏,一直延伸到天边。极目远眺处,是令人神往的深蓝色,从那里应该可以驶往西西里岛,或者阿拉伯诸岛,开始一段神奇的旅行。近一些,则逐渐变为温柔的蔚蓝色,靠海岸处,则是碧玉般的湖绿色,清澈可见海底。如果你再靠近些,还可以看到成群的寸许长的小鱼,欢畅地游来游去。



与海水辉映的是童话般湛蓝的天空。有时碧蓝如洗,有时漂浮着朵朵白云,活泼的,懒散的,轻盈的,憨头憨脑的,仿佛顽皮的孩童,不断变幻出各种形状。有时云朵排列得甚为壮观齐整,一行行,一列列,宛若出兵前的阵营,又似海上结队的帆船,堪称奇景。



这是一个干净,明亮,令人遐思的岛屿。没有海腥味,没有潮湿,没有忧郁。傍晚的街道上,一丝丝凉风轻柔地拂面而过,如夏日冰淇淋的吻,带走最后一点残留的日间的浮躁。这样的一个岛屿,夜间海风中一定会传来人鱼的歌声,让你忘却了一切烦恼,也忘却了回家的路。



拿破仑说过,一个国家的历史取决于它的地理位置。马耳他北接地中海第一大岛西西里,左邻北非,东靠希腊,是通往欧洲的南部门户和天然良港,自古以来既是商家贸易要道,也是兵家必争之地。公元750年前腓尼基人就已进驻到了岛上,公元217年起为罗马帝国统治,公元533年起为拜占庭帝国的版图之内。公元1530年,教皇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将马耳他赐地给圣约翰骑士团。1565年,奥斯曼帝国大军压境,这就是史称的“马耳他大围攻“,骑士团率领当地民众以少胜多,取得了辉煌的胜利,骑士团也由此声名大振,并在当地和欧洲赢得了极高的威望。在当时浓厚的宗教氛围下,欧洲其它各国纷纷出钱出力,将马耳他建造成固若金汤的海上堡垒,时至今日,仍给后代留下了众多的文化,艺术,宗教等宝贵财富。



十八世纪末,拿破仑在进军埃及的途中,利用诡计进驻马耳他,实行了两年的强占统治,将岛上的教堂和修道院洗劫一空,并将马耳他骑士团驱赶出岛,引起极大的民愤。马耳他人向英国求助,英国于1800年击败法军,并借此机会在随后的巴黎条约中将马耳他纳入其保护和统治之下。直到1964年,马耳他宣布独立,但仍保留在英联邦内。二战期间,马耳他因为地理位置接近轴心国意大利,受到了德军百余次的狂轰猛炸,次数远超过伦敦的被炸次数,而马耳他人也因为在二战中的卓越表现,而被英王授予乔治十字勋章。



第一次知道马耳他的名字,来自最喜爱的一部书基督山伯爵。基督山逃出伊夫堡后,被一艘马耳他渔船所救,从此自称马耳他水手。保罗传教途中,路经马耳他,船只遭遇风暴损坏,就地修整了三个月,他的船只曾经停靠的港湾从此就被命名为圣.保罗,以此来纪念保罗传教的事迹,现在已成了当地居民夏季休假的主要居住地(据称马耳他人在岛上都有两套居所)以及假日酒店的聚集地。马耳他人信奉天主教,房屋上多装饰有供放着圣像的壁龛,或圣人小雕像。全岛共有365所教堂,按当地人的说法,是一天一所教堂。大的教堂内部装饰华丽,与别处不同,常见紫红色和金黄色,既虔诚庄重,又体现了独有的文化特色。有的大教堂外面会有两个钟面,时间却不相同,一个是正确的,另一个作为迷惑魔鬼之用。



马耳他所有的公共汽车,终点站均为Valletta的汽车总站。这里的公交车,类似小巴士,外表黄色为主,和古城的色调很是协调。车辆大都老旧,开起来哗啦哗啦地响,想来是政府为了配合整个岛屿的古老风格和文化,而有意为之。每辆公交车的司机都是技术高超的机械师,更有趣的是,司机还可以为自己的车做个性化装饰和命名,例如Tiger,King Long,Leyland等,醒目地挂在车头正前方,有的司机给自己的车喷上精巧的花纹,或者挂上幸运符或口号之类的。而车里面招呼司机到站停车的按钮竟是在车的天花板上,你能想到吗?



马耳他的历史,可以回溯到5000多年前的史前时期。马耳他的巨石庙群,建于公元前3600年(青铜时代),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整个建筑群,全部由巨大的石块互相搭建累筑而成,不需额外的任何支撑,有的巨石长达五六米,重达几十吨,考虑到当时的技术和工具水平,不由得令人叹为观止。出土的文物中,有一个称作the sleeping lady的石头雕像,呈侧卧状,裙装饰有花纹,臀部肥硕,神态安宁,可能是当时母系氏族社会的崇拜体现。



马耳他的旧都Mdina,为仅存的几座欧洲中世纪古堡之一,被称为“寂静之城“,不仅是因为城里不准机动车辆进入,也因为全城仅有258名的注册居民(实际数量肯定还要少的多)。整个古城仅用十几分钟即可走遍,小巷皆狭窄且细长,许是无人居住的缘故,家家门户紧锁,连游人也难得见到几个。虽说是阳光灿烂,走在这寂静无声的千年小巷中,也不觉有些寒意。1565年,因为骑士团团长Valletta带领军队英勇作战,抵抗并击败了大举进攻的奥斯曼军队,为了纪念他的事迹,马耳他进行了迁都并将新首都命名为Valletta。整个城市的海岸线均筑有坚固的城墙,并每隔一段距离修建了瞭望塔,类似我国古代烽火台传递消息的作用,以防海盗或者外国力量的进攻。城墙后面依地势修建房屋,由低至高,最高处是大教堂的穹顶。从低处往上看,一条条小巷斜斜地直通上去,两边是墨绿色的百叶窗,既整齐又错落有致,也算马耳他景色之一。



提到马耳他,不能不提的是马耳他骑士团。马耳他骑士团,是联合国正式承认的主权实体,有外交权,有权发行独立的护照,邮票,货币等,自被拿破仑驱逐出岛后,便丧失了自己的领土,现国家地址是罗马的一所大厦,可以说是比梵蒂冈还要小的世界最小国家了。骑士团前身为医院骑士团,是在耶路撒冷成立的专为救护病人和穷人的慈善组织,后发展成为重要的宗教军事力量,在马耳他建立了马耳他骑士团国,现在其军事使命已经完结,在国际上主要从事慈善活动。骑士,是谦卑、荣誉、英勇、牺牲、怜悯、灵性、诚实、公正的象征,而这一称号本身就是荣誉和理想,代表着荣耀,宁死不屈和尊严,难怪一些向往欧洲古老传统的富翁美国人即使花大价钱也要买一个马耳他骑士的称号呢。



下午三点半,我又乘上了马耳他航空的航班。两个小时后,降落到了法兰克福机场。而心早已经在寒冷的空气里,一点点紧缩起来… …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