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盗梦空间》:最大缺陷是梦不象梦
*今天在文学城封面“文化走廊”栏目突然看到高路远先生写的有关《盗梦空间》的文章,觉着和笔者先前(8、10)发在原创版的这篇拙文有类似的看法,特高兴,现贴过来请大家雅正哈。
克里斯托弗 • 诺兰执导的《盗梦空间》( Inception )正在全球热播,据说还在 “ IMDB (互联网数据库) ” 世界 250 部电影排行榜雄踞第三名。
我 是怀着很高的期待值去看该片的,结果却有点失望,琢磨其原因,大约有两点:一是该片的主题有点小儿科 —— 某个大亨要在另一个大亨的脑袋中植入 “ 我要毁掉我 父亲的事业 ” 这样一个意识,来谋取商业成功;二是该片的表现形式,也就是它营造的梦境不太象梦境,而更象一部多线条展开的情节剧、商业打斗片。
我 当然承认该片的一些梦境设计是颇具创意的,比如人在镜中行,失重状态下的穿越,城市翻转过来,道路直立起来,天崩地裂等等。但是,恰恰是在对梦的本质的把握上出现了偏颇,才使该片的表现形式更象一种演绎意识概念的情节剧,而非无规律、无意识组合的梦作。所以,我觉得,中国大陆将该片片名 “ Inception ” 译成 “ 盗梦空间 ” 可能都有问题,也许还是海外华语界把它译成《全面启动》更为妥贴些。
根据弗洛伊莱德、荣格的研究以及个人对梦的体验,我将《盗梦空间》所表现的梦境的缺憾罗列如下,期望得到方家的指正。
A. 梦是本能欲望的表现。这种欲望的核心构成便是潜意识层面的性欲,不知是电影等级的限制还是别的什么原因 ,《盗梦空间》男(里奥纳多饰)、女主人翁的肌肤之亲表现得太理智、克制了,在这种片子里,混沌的、扭曲的、沸腾的、 半人半兽的肉欲表现是情节所必需的,想想自己那些涉及情爱的梦魇吧,要多情色就多情色,要多离奇就多离奇,要多乱伦就多乱伦!
B. 梦是以伪装的面目出现的。有些梦是单纯的, “ 日有所思,梦有所梦 ” ,日间的所思所想被简单地投射在梦中,所以并不是每个梦都要去详细分析的。但是,很多梦的内核 都是通过一种伪装的形式出现的,因为只有伪装才能躲过熟睡时 放松 了监督的 “ 自我 ” 或 “ 超我 ” 的审查而冒出梦的水面,所以,在梦的经典影作《爱德华大夫》中,会出现很多面具或幕布,我们想想自己做的梦,哪个不是张冠李戴,面目全非的呢?这一方面,我更欣赏里奥纳多主演的另一部影片《禁闭岛》( Shutter Island ),里头的梦境呈现非常独特、新丽、奇妙。有谁会做《盗梦空间》的这些梦呢?个个照搬现实中的形象,尤其是雪山攻占那场戏,简直和真实武打片一模一样。哪怕是间断地 穿插 一些伪装者、变形人也好。我为《盗梦空间》的这一硬伤而叹息。
C. 梦往往是反着的。因为要以伪装的面目出现,梦往往是反着的。比如我有胃病,吃不了很多东西,眼馋得很,夜里就常常梦到去 ”all you can eat” 店大快朵颐,狼吞虎咽。又比如弗洛伊德举的一个例子,梦中,某男和爱人云雨,却穿了亨利八世的衣服,须知这亨利八世是个杀妻狂,可见这梦的底蕴不是说该男子有多爱此女子,而是恨这女人的。而《盗梦空间》本可以在描写男女主人翁的情感关系时体现这一点的,现在却白白浪费笔墨,而使人物内在性格的塑造上略显苍 白了。
D. 梦只有一层可以透析,不必人为设置三、四层。梦背后或其中的意涵往往只有一层,有经验的精神分析师或释梦者一语即可点破,立马剥去那一层或厚或薄的伪装,真身纤毫必露。现在《盗梦空间》所营造的四层梦境是缺乏心理学根据而任意杜撰的。
E. 其他明显的纰漏还有:梦魇要有颠三倒四的梦呓、梦话,《盗梦空间》的对白太现实,太清晰,太有条理了;梦有时确实会有完整的故事情节,醒后入睡,再梦,故 事情节甚至可以延续,但梦更多的则是一群不连贯的行为或影像,有时影像还是重叠的,《盗梦空间》只有前一类梦而没有后一类梦;梦往往还有预兆性、征兆性, 《盗梦空间》的梦唯独没有这一特性,等等。
F. 梦的穿越要有更好的道具或界限。《盗梦空间》现在用陀螺的旋转表示人物活在现实,反之进入了梦境,我觉得并不太理想。《阿凡达》的穿越梦境的道具是实验室的密闭船舱,《哈利波特》用的是 9 ¾ 月台,《爱丽丝奇遇记》的分割线是树洞,与此相类似,根据《聊斋志异》拍摄的香港影片《灯草和尚》凭借的则是一堵墙,都有一条明晰的界限,让任何年龄段的观众都明白易懂。片长 150 分钟的《盗梦空间》忙于展开三条情节线,象一辆全速前行的火车,常常无暇向观众交代现实和梦境交替的种种细节(正如弗洛伊德和荣格所言,这种交替有时还是以挣扎、扭曲、抵抗、妥协的方式出现的),以及解释影片所广泛运用的荣格心理学概念,如 “ 清晰梦境 (Lucid Dream) ” 、 “ 共通梦境( Share Dream ) ” ,以及 “ 错视 ” 、 “ 个人潜意识作祟 ” 等等,使该片难免有逻辑紊乱、芜杂晦涩之嫌。
由于以上种种缺憾,本片只 能停留在 “ 难以置信的动作片 ” 的水平(出演该片的主角之一、获奥斯卡提名的演员艾伦 • 佩吉( Ellen Page )语),而非某些人所说的已达 “ 神作 ” 或 “ 释梦大作 ” 的高度;而在《 Los Angeles Times 》所做的观众调查中, 20 岁以上的观众给该片的评价是 “ A ” , 30 岁 -40 岁以上的观众为 “ B ” , 50 岁以上的观众则为 “ B- ” ;故放映仅仅三周,《盗梦空间》就被踢下北美票房冠军的宝座,而被《二流警察》这类警匪片所取代。
写于 8/9/2010
请阅读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