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地栖居“为荷尔德林的诗句,却因了海德格尔的哲学阐述而为世人所熟知。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这句诗现在却成了一句经典商业广告语,而全然忽视了它背后蕴含的关于存在的本质,以及感性和美学概念。
诗歌因为语言的浓缩和精炼以及跳跃的思维,其魅力在于引发读者的思索和启迪,能够使人产生强烈的共鸣。读者所需的是去主动地接收,基于诗歌的本身去再创造和理解,而非被动地接受。“充满劳绩,但人还诗意地栖居于大地“。荷尔德林早年忧郁成病,临近中年又精神错乱,晚年凄苦悲凉,何谈诗意地栖居?海德格尔说,“ 诗首先让栖居在其本质上得到实现。” 顺应内心真诚的呼唤,心里有诗意,才会真正到达万物和谐的栖居之地。
与笛卡尔基于人的智慧性的“我思,故我在”不同,海德格尔相信人是时间性和社会性的,他的关于死亡,艺术,自我,烦心,世界等哲学观点,均来源于此。
人自出生到死亡,其间经历着种种痛苦和欢乐。快乐一闪即逝,而痛苦会在心底打上一个个烙印,从而构成人生迭荡起伏,精彩纷呈的篇章。
这样看来,依托时间的单程横轴,一面向死亡行进,一面向周围持续迸发出激情,热爱,矛盾,抗争的火花,既形成一个人独有的小生境和小宇宙,又与他人的世界交融,脱离,再交融,再脱离。 因为看不见摸不着的数不清的种种联系,我们的存在,而非我们本身,才有了意义,而这一切,皆被放到了时间的天幕之下,历史和未来则是辉映着我们的永恒的星辰。
人借助于与世界的联系而存在,借助于时间而维持或终止存在。但仅仅作为存在者,并不等同于存在。例如爱情,你于我来说之所以处于存在的状态,是因为我们之间有爱。如果爱不存在了,你作为普通意义上的存在者,于我来说也就不存在了。当人断掉了某种联系,会感受到种种孤独,无助,愤懑,畏惧的情绪,产生强烈的不安全感,继而寻求另一种寄托。所谓栖居,只是一个物理的居所。而诗意地栖居则永远是人类渴望心灵的宁静的最终归宿。
与自然保持亲密的接触,与人群保持和谐的互动。有爱的能力,也能够被爱。既能爱着,也能不再爱着。身内之事,淡然一笑不放半点在心头。身外之事,皆能做到相忘于江湖。即使身在草庐,也能诗意地栖居了。而这,并非人人可以达到的境界。
说到底,人的魅力在于其感性的一面。虽然过于感性,会迷失正确的方向。但过于理性,使人感到痛苦与枯燥,更与诗意地栖居相距甚远。万事万物的和谐,来自内心的体验和努力。用心去爱人,用心去倾听,用心去感受。往事无法追,未来不可说,诗意的栖居只发生在现在。
我们的梦想与期冀,绝望与堕落,热爱与欲望,悲情与失落,在生活的激流中不断冲刷,糅合。岁月逐渐老去,我只希望你无论走到何时,可以诗意地栖居。
诗意地栖居
所有跟帖:
•
mermaid, an aficionado of poetics from deep sea.
-桑歌-
♀
(0 bytes)
()
09/09/2010 postreply
12:26:06
•
佩服你这末有文化,恐怕不用自己在海外版挣面包吧?
-xueyuanlin-
♀
(0 bytes)
()
09/13/2010 postreply
13:3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