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和鲁迅的“人民性”是相通的
现时中国的倒鲁和反毛常常是联体,其中的纽带是“人民性”。毛和鲁迅的另一个相通之处就是人民性。
当代称得上人民革命的,都有利他主义的要求。这是由时代决定的,因为所有利益竞争的结果,都会走向人民根本利益的反面(让极少数人暴富)。
人民的根本利益只能存在于“利他主义”中。毛泽东当年就是以利他主义的道德观,影响和领导中国革命,中国革命的灵魂就是“人民性”。
毛泽东的中国革命和其取得的胜利,无一例外地都是利他主义的贯彻。反过来,所有过去和现在的曲折,都与“偏离利他主义”有关,——比如:公然的修正利益原则,或者“暗渡陈仓”(以种种障眼法来掩盖自身的谋私)等等。
怎样让人民永远当家作主可以说一直是毛泽东的主要思考。 他始终相信联合起来的农民才能真正摆脱贫穷和抵御天灾人祸。事实上也是在及其困难的条件下,在农村建立了合作社,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城市建立了社会福利制度。他致力于改善工农差别和城乡差别。当江苏沙洲第一个社队企业的消息传到北京的时候,他高兴的拍案而起,继而指出“这就是中国农村的方向。”
毛泽东的“人民观”,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其严厉的“治吏”和很多运动都与社会“偏离人民性”有关系。 尽管毛泽东的人民观一再受到挑战,而且遭受挫折。但是他毕竟胜利过,让一流对手都瞠目结舌。
毛对鲁迅的认同,因为他们的“人民性”是相通的
鲁迅思想和创作中的人民性也非常明确。在同梁实秋、胡秋原、林语堂的争论中,尤其在讨论文学的阶级性,鲁迅着眼的是“人民”,“中国”,还有“时代”。为底层平民的理念非常成熟坚定。他的小说中主要人物始终是农民,普通人,及普通人的生活。
鲁迅也藐视普世原理,他说,永恒、普遍、久远这些东西是作家的“棺材钉”,会把作家“钉死”。只有用人民性的视角,是自下而上的审视和反思,就能看到在平视和俯视的眼光中看不到的东西。
什么是鲁迅精神?来自于毛泽东的“鲁迅精神”包括三部分:一是“他的政治的远见决不中途投降妥协”;二是“他的斗争精神”,“他看清了方向,就向着一个目标奋勇地斗争下去。三是“他的牺牲精神”。“牺牲精神”就是指“利他主义”的人民性。
“人民性”是鲁迅和他同时代的那些精英文人的根本不同之处。在现时,不少人喜欢将韩寒,晓波之流与鲁迅相提并论,每每让人愤慨不已。鲁迅骂梁实秋是“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与杜建国的那篇《韩寒不过是资本家的走狗》何其相似乃尔。
杜建国的文章说,“公民”韩寒,不过是资本家新一代走狗中的代表而已。理由何在?韩公民自视为、也经常被视为反叛或反抗的化身,那么他反的是谁呢?真正的反抗者,是哪里有不平哪有我,不管是官府还是资本。而韩公民的义愤填膺却是有选择的:第一,他反官府——这有其合理性; 第二,但他不反资本;第三,更进一步,资本直接制造的不平,韩公民非但不反,反而要歪曲混淆事实,将资本撇干洗净,把罪责转栽到官府头上,让官府替资本背黑锅。故曰:韩公民,资本家一走狗耳。
人民与阶级的天然血缘联系。为此人民也天然地与反抗斗争的词汇相联系。也因此努力避开“人民性”一词,也成了当今社会的特征。公共性是人民的公共性。“反官府不反资本”,是鉴定当今“柿油”公共知识分子的精确符号。那些皮色光亮的“利己主义者”,被鲁迅骂一句“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也是应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