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来来往往》到《蜗居》-谈“二奶说话”
十年前,曾经在北加的一个朋友处看过《来来往往》的几个片段,对剧情已经没有什么印象了,但是剧中的“二奶”的一番振振有词的话,让我震惊。相关的情节是这样的,剧中“二奶”单刀直入去找“大奶”谈心:“我知道你和你丈夫同甘共苦很多年,有个美满的家庭,可是,我和你丈夫有真挚的爱情。我不能为了你的家庭而牺牲我的爱情!”
而十年后的今天,一部《蜗居》红遍中港台,外加新加坡和北美华人社区。《蜗居》是一部比较成功的现实主义作品,故事中的一条个重要的线索就是围绕“二奶”而展开的。大学毕业后的海藻,年轻貌美,虽然有心爱的男友,却又遇到了有地位有权势有相貌有爱心的“钻石男人”宋思明,遂成为宋思明的“二奶”,并产生了“感人”的爱情故事。
从《来来往往》到《蜗居》,展现的是十多年来中国的影视节目一个热门的题材,就是“二奶说话”:
- “二奶”从台后走到台前,要公开地和“大奶”PK(对决),并向世人郑重声明自己的社会地位。
- “二奶”从以前被公共道德所不齿的“破坏婚姻”的小人,变成大众媒体追捧的“追求自由爱情”的开拓者。
而且,几乎在所有“二奶”题材的影视中,“二奶”都是年轻美貌的才女,而且为人体贴,充满爱心。而“大奶”的形象则多如糟糠,至少是人老珠黄而且脾气暴戾。这样一来,男主角把爱从“大奶”身上转移到“二奶”身上就合情合理了。
这一类的现象,是存在于当代中国的,所以《来来往往》和《蜗居》都在描述这个社会现实。然而每个社会都有其基本的社会道德观,以维持其社会的稳定性。我不知道,用妙笔生花的文字来美化“二奶”和已婚男人(他已为人夫,为人父)的爱情故事,难道符合中国当前社会的基本道德观吗?
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我们有很多东西值得宣扬,可是,难道“二奶”现象也是我们的成果之一需要如此宣传吗?
“二奶”现象是中国当前的社会现实,产生“二奶”的社会根源在于社会权利和财富严重不均衡,并产生严重的贫富差距。如果一个社会中,少数人拥有很大的权利和财富,而大多数人凭自己的努力,一辈子连房子都买不起,甚至基本的衣食住行都没有保障,这些人都是“弱势群体”。“弱势群体”该怎么生存?他们当然会拜金(中国的拜金主义似乎很猖狂了),他们中的一些人会放弃最基本的社会道德,不择手段地为自己的生存而努力,这些不择手段包括做假烟假酒假药假鸡蛋,甚至有毒奶粉......,还有,就是做“二奶”。
所以,“二奶”是弱势群体的一员,是值得同情的。如果一个社会,能够创造一个社会环境,让“弱势群体”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活得有尊严,谁又愿意做“二奶”?
可是无论如何,在“二奶”爱情故事中,男人就是无耻的嫖客,女人就是下贱的娼妓,任何鲜亮的外表和说辞都掩饰不了其钱色交易的本质!“二奶”的爱情诗是用“大奶”的血泪写下的。“二奶”现象本身是有违国法,有悖道德的。为“二奶说话”,美化“二奶”的爱情故事,实在是没有社会责任感的作家和媒体人。
(完稿于2010年7月)
请阅读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