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到荼蘼花事了
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女仆麝月抽到了一支花签。花签的名字是荼蘼——韶华胜极,背面写着:“开到荼蘼花事了,尘烟过,知多少?”以花喻人,暗示麝月的命运。“韶华胜极”意指花事到了尽头,之后自然是群芳凋谢了,有完结的意思;荼蘼花在春季末夏季初开花,恰好是这最后开的花。
据说原句出自宋代诗人王琪的《春暮游小园》:
一从梅粉褪残妆,涂抹新红上海棠;
开到荼蘼花事了,丝丝天棘出莓墙。
荼蘼实际就是一种单瓣的白色野玫瑰。
一向不喜欢“荼”这个字,苦的同意,不知道为什么要用这个荼来表示花,也许是苦味的花?没尝过。
荼,苦菜。——《尔雅·释草》
谁谓荼苦?——《诗·邶风·谷风》。传:“荼,苦菜也。”
荼:茅、苇之类的白花。《国语 吴语》:“万人以为方阵,皆白裳、白旗(音其;旗)、素甲、白羽之矰(音增;箭),望之如荼。”
据说名画家吴冠中先生的一些画作单单就爱署个“荼”字,据说当年吴冠中钟情于艺术,但钟情于艺术就意味着要放弃未来稳定安逸的生活,意味着要违背父命……于是,吴冠中毅然决然的放弃了就读了一年的浙大,改考入杭州艺专。艺术是疯狂的感情事业。所以吴先生的“荼”可以解释为:
荼者,自必需要一份热情,壮烈似火。大概是取自如火如荼吧。所以人们看到一个字,特别是汉字,往往可以根据心情,取其不同的含义。这大概也是汉语的深奥之魅力;
荼者,还须保有一份纯粹,源自内心。即吴先生表达他作品的时候,经常提及“真感情”这三个字。艺术之所以伟大,也正是因为它承载了无数伟大艺术家各自独特的“真感情”,凡高曾经说过:“我要人们看了我的画之后,赞叹到我感受到的深刻和敏锐。”艺术是一种描述内心的语言,艺术家们都寄希望于自己的作品能展现出当时创作时自己的真实心态,这种要求是极高的,吴冠中坚定的执着于自己的“真感情”,以至于曾一次毁去自己不满意的200幅作品。这种“真感情”犹如一只画笔,描述的是人的心灵语言,最后能震撼人心灵。
1992年,大英博物馆打破了只展出古代文物的惯例,首次为在世画家吴冠中举办“吴冠中——二十世纪的中国画家”展览,并郑重收藏了吴冠中的巨幅彩墨新作《小鸟天堂》。
1993年,法国巴黎塞纽奇博物馆举办“走向世界——吴冠中油画水墨速写展”,并颁发给他“巴黎市金勋章”。1999年,国家文化部主办“吴冠中画展”。2000年,入选法兰西学院艺术院通讯院士,是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籍艺术家,这也是法兰西学院成立近二百年来第一位亚洲人获得这一职位。这些标志着当年留学法兰西学习油画的吴先生,在油画民族性创新而被肯定,真正学贯中西,力图把欧洲油画描绘自然的直观生动性、油画色彩的丰富细腻性与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审美理想融合到一起的从油画民族化的探索;到擅长表现江南水乡景色,如初春的新绿、薄薄的雾霭、水边村舍、黑瓦白墙,和谐、清新的色调,宁静、淡美的境界,使画面产生一种抒情诗般的感染力,进而转化成力图运用中国传统材料工具表现现代精神,并探求中国画的革新得回归之路。他的水墨画构思新颖,章法别致,善于将诗情画意通过点、线、面的交织而表现出来。他喜欢简括对象,以半抽象的形态表现大自然音乐般的律动和相应的心理感受。既富东方传统意趣,又具时代特征,令观者耳目一新,也得到世界的公认。而如火如荼,是吴先生追求艺术的真性情的代名词,也同时说明,艺术既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
请阅读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