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篇 尘埃
偶然事件与历史的必然是怎样转换的呢?
或许物理学中光的波粒二象性可以稍做类比吧。光的双缝试验中,当只有少量光子通过时,我们观察到光子的运动是杂乱无章的,随机的,偶然的。然而,当有大量光子通过时,底片上,就出现有规律的干涉条纹。光的波动性是大量光子表现出来的现象,
偶然事件的发生,方佛粒子的运动,是随机的。然而,大量的偶然事件累积,却产生了历史的必然。
而当我们越是站得远一些,当我们把越长时间,和越大规模的集团当作研究对象,我们就越能发现其波峰,波谷,其振幅,频率。
有意思的是,有个学过历史的物理学家说,认为宇宙中的“一切物质”和光一样都具有波粒二象性。
那么由人类活动构成的人类社会呢?
这段话,首先让我想起了各个领域的发展历程,以及其领路人的地位。
在各个领域里,每一个偶然的新发现,最开始都只是杂乱无章的点。然而逐步累积,到了特定的时期,这些点,慢慢连成线,再变成面,于是规律性,就呈现出来了。每当这个时候,就有学科中站得特别高远一些的人,就看到这个规律性了。然而,这是建立在前期同行们大量的积累的基础上的。
科学,正是这样,一步一阶的,循序前行的。
我们却总认为,是这领头人带领了整个学科的发展的。其实,大约正是相反,而是学科的发展,拣选了那特别有天赋,努力以及幸运的人,把他推上那个位置的。牛顿说“如果我能看见远像,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我们研究天才们的生平,他小时候的种种异相,他生活中的种种怪癖,似乎要发现科学之路。然而,我们关注的更多的,不该是当时当处的背景吗,不该是前辈们的经验,教训等总总积累吗?
当然,我并不因此而否定天才的伟大,正是他们,或极具天赋,或历尽忧患,或十分勤勉,上天才通过机缘巧合,让他站得更高远,让他眼前豁然开朗,让他听到时代那呼之欲出的声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