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少数民族舞蹈流行的背后:汉舞的死亡

来源: 2010-05-19 20:28:29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转帖]少数民族舞蹈流行的背后:汉舞的死亡

http://www.hanminzu.com/bbs/viewthread.php?tid=195494&extra=page%3D5

  当今中国的各类盛典之上,少数民族舞蹈和外来舞蹈几乎占据了大半江山:新疆舞、藏族舞、拍着生殖崇拜的木鼓跳的原始舞蹈,成了庆典的“例行程序”。此外,就是来自拉丁美洲的舞蹈、来自欧美的街舞,种种“胡旋之舞”不一而足,这些舞蹈占据了以汉族人口为主的中国大舞台,且全体国民“木知木觉”。拥有数千年灿烂文化、拥有十多亿人口的庞大民族,居然没有自己的传统舞蹈,确是世界舞蹈史上一大奇观。
  这时有人会说,你乱讲!陕北的秧歌、京剧里的诸多动作,不都是传统舞蹈?
  我所说的汉族传统舞蹈,和这些完全不是一回事。
  17世纪中期满族入关后,汉族传统舞蹈被彻底斩断。此后不论是京剧还是秧歌,都是原有的汉族乐舞体系死亡后,自行出现的没有传承的舞蹈类型。如果对比一下莫高窟壁画中北魏至盛唐的那些舞蹈图画,你就知道现代的所谓“传统舞蹈”与汉族飘逸雅致、神魂激荡的古代舞蹈的差距所在。
  其实,不仅是舞蹈,当今的黄梅戏、京韵大鼓等所谓的中国地方戏曲、传统音乐,也都是传统音乐死亡后派生出来的庸俗之音。西方古典音乐诞生时间比汉族传统音乐晚许多,但毕竟有近千年的传承体系,中间未被斩断,中国的所谓“民族音乐”与之相比,显得缺乏人文积淀,难以登上大雅之堂。这也是我国任何盛大庆典都难以出现庄严肃穆的殿堂效果的主要原因。
  其实,汉族传统舞乐,曾经有极严密的乐理、礼仪体系,曾经成为中原王朝傲视四夷的文化瑰宝之一。曾几何时,汉乐舞与中原的瓷器、丝绸、书法等一起,是众多落后民族仰视的文明硕果,但这一切,已随着元以来的戎狄之乱而丧失殆尽了。
  汉族舞蹈和少数民族舞蹈的泾渭分明,从这两个故事中可以窥之一二。
  大唐建国后,北方边患那是相当的厉害。李世民派出凌烟阁猛将们东征西讨,不出几年就灭了东突厥,把曾经不可一世颉利可汗捉回长安。到633年(贞观七年)十二月,太上皇李渊和唐太宗宴请群臣,李渊让颉利可汗起舞助兴,又让南方的蛮族领袖冯智戴咏诗,气氛异常热烈,李渊高兴地说:“胡越一家,自古未有也!” 颉利可汗的舞蹈,就是属于少数民族舞蹈,他经过这一奇耻大辱,不久就气得一命呜呼了。
  而安禄山初到长安后,也曾靠胡舞取悦唐玄宗和杨贵妃,据说安禄山虽然体胖腹大,但胡旋舞跳得非常好,转动起来像个大肉球。他在玄宗和贵妃面前跳舞,完全有取乐的意思。当时的华夏族高级统治者,是把胡舞看作娱乐的低等乐舞的,在国家正式的庆典中,也就是“大雅之堂”上,胡舞是作为娱乐花边出现的,最正式的庆典中,担任骨干的是汉族舞蹈。
  大唐建国之初,曾经根据李世民的神武事迹,编制了《秦王破阵乐》。港台剧中曾经把乾隆皇帝描绘成武功高手,但在现实中,二十四史记载的武功最高的皇帝,可能非李世民莫属。在隋末起兵后,秦王李世民经常带领数十铁骑突入敌阵,来回穿梭却毫发无伤,对对方士气构成重大打击。李世民的弓箭技术非常高超,也是汉族政权皇帝中少见的。当然,他的神奇事迹,也与重多武功更高的将领辅佐关系巨大。以鄂公尉迟恭为例,《说唐》中对他的描写有些“近于妖”,但他的槊法在现实中是一流的。他最大的本事就是与对方单骑对挑时,不但不会被刺中,还很轻易就能夺下对方的长枪。《隋唐嘉话》记载,李元吉的槊法高超,但他与尉迟恭对练过一次,尉迟恭说:“虽然是对练,但您即使使用真枪刃我也没问题”。李元吉听了很怒,挺槊就刺,但尉迟恭在马上盘旋腾跃,就是没着一下,还轻易夺了元吉的枪杆。李世民曾夸奖尉迟恭“寡人持弓箭,公把长枪相副,虽百万众而无奈我何。”上面扯远了,但秦王破阵乐,的确是根据李世民的事迹改编的庆典群舞。贞观初 (627),唐太宗诏魏徵等增撰歌词7首,吕才协律度曲,订为《秦王破阵乐》。贞观七年,李世民亲制《破阵舞图》,对舞蹈进行加工:左圆、右方,先偏、後伍、鱼丽、鹅贯、箕张、翼舒,交错屈伸,首尾回互,往来刺击,以像战阵之形。舞凡3变,每变为4阵,计12阵,与歌节相应。令吕才依图教乐工120(一说 128)人,披甲持戟,执纛演习,定名为“七德之舞”。凡宴三品以上的官员及“蛮夷酋长”,於玄武门外奏之。擂大鼓,声震百里,气壮山河。後用马军 2000人,引队入场,尤为壮观(《通典》卷一百四十六,《唐会要》卷三十二等)。
  又如由唐玄宗李隆基创作乐曲、杨贵妃表演的《霓裳羽衣曲》,综合了器乐演奏、声乐歌唱、舞蹈表演三大部分,是整体的大型艺术表演。其第一部分为散序,是由器乐独奏、轮奏、合奏组成。大诗人白居易曾有描述:“ 磬、筲、筝、笛递相搀,击、撅、弹、吹声迤逦”,“散序六遍无拍,故不舞也”。其第二部分为中序,是抒情的慢舞。白居易描述曰:“烟蛾敛略不胜态,风袖低昂如有情”。这段可能有歌。其第三部分为破,是展开发展部分,共有十二段,是无歌的长段舞蹈。白居易描述此部分时说:“繁音急节十二遍,跳珠撼玉何铿铮 ”。这部大曲中的舞蹈表演,不仅有杨贵妃的著名独舞,还有双人舞和教坊三百人组成的大型群舞表演。此外,还制有舞谱,供后世不断加工、整理、改编和演出。
  在唐代,类似前述的大曲有很多,仅在唐诗中描述的就有《绿腰》、《柘技》、《春莺啭》等十八首还多,而且对其中的舞蹈己经有了明确的分类:快速钢健的称为“健舞”,如《柘技》(杨巨源诗“大鼓当风舞《柘技》”);柔婉抒情的称为“软舞”,如《绿腰》(《乐府杂录》将《绿腰》列为软舞)等等。可见唐代乐舞的繁荣、精制和完善。
  实际上,唐代汉舞是将前代舞蹈发扬广大的一个时期。早在商周时期,汉族舞蹈就已经走出众多民族共同的原始踊跃,开始成为与礼仪密不可分的文明之舞。如《礼记》:入门而金作示情也;升歌清庙示德也;下管象武示事也。是故古之君子不必亲相与有言也。以礼乐以相示,以是知乐皆示和也。乐之舞示事也。则所谓达灵成性,象德昭功者,非心相与言也。”
  自周而唐2000年历史中,汉族舞蹈传承有序,不断完善,终于在盛唐达到顶峰水平。唐代灭亡,大批艺人和乐舞作品散失在民间。宋代兴起,宫廷 “傩礼”仍然保留。宋代宫廷每年按例举行 “傩礼”活动,由教坊伶工扮成门神、将军、判官、钟馗、灶君、土地爷等诸神形象,戴面具起舞。 “傩礼”带有当时 戏曲表演成份。明清时宫廷 “大傩”一直延续,但风格比较轻松。在戏曲发展的影响下, “傩礼”活动,逐渐向戏曲形式发展,成为 “傩戏”。
  宋代以来,城市发展,商业繁荣,行会制度兴起。在这样新生的社会土壤中,民间舞蹈如异军突起,展示了舞蹈发展的另一景观。宋代出现了庞大的民间舞蹈表演队伍,叫 “舞队” (或 “社火”)。这种表演队伍将音乐、舞蹈、武术和杂技等多种技艺节目综合一起,以游行队伍的形式,展出表演。这种民间舞蹈演出活动,一般在新年、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等日子举行。这时城市中已出现了专门表演场所 “勾栏” “瓦舍”。民间舞蹈活动一般在 “勾栏” “瓦舍”或广场中表演。在民间舞蹈活动中,有不少身怀绝技、技艺高强的节目,如可在数丈高的竿上列横木,并在横木上吞吐烟火,装神弄鬼,效果惊险。或缘数丈高竿而上抢金鸡。当时遇到宫廷节日时,民间舞蹈艺人,特别是那些容貌好技艺高的女艺人,被召进宫中表演。宋代著名的民间舞蹈节目有:表演农家生活的小型歌舞 《村田乐》,假面舞 蹈 《抱锣》,滑稽舞蹈 《舞鲍老》,表现乘舟荡漾的 《旱龙船》,表现骑马起舞的 《竹马儿》,讽刺滑稽舞蹈《十斋郎》,哑剧舞蹈 《耍和尚》,表现钟馗打鬼的舞蹈 《舞 判》,表演舞旗的 《扑旗子》,表现军阵生活的舞蹈 《蛮牌》,表现战争生活的舞蹈《讶鼓》,自娱即兴的舞蹈 《踏歌》,另外还有 《狮子舞》 《腰鼓》等。在民间舞蹈活动中,各个 “舞队”竞相表演,赛技艺赛水平。舞蹈节目演出,可以持续一整天也演不完。在节日里,民间艺人被组成社团表演,节日后就解散。舞蹈传授以师徒相传的形式,这种情形使不少民间舞蹈得以发展。
  非常可惜,蒙古的南下,将汉族人口大量屠杀,社会体系完全崩溃,在痛苦流离的岁月,音乐和舞蹈难以生存。我不知道那些舞者是在怎样的潦倒之中结束生命的。即使有一些幸存者,也在满清的又一次屠戮中,将汉族的优雅彻底败坏。今天留给我们的世界,是一个庸俗不堪、道德沦丧的世界。对于舞蹈这种产生于民族内心的传统生活享受,我们今天已经体察不到它最本原的神韵。但是,在飞速发展的社会经济生活中,没有舞蹈是不可能的,于是,各个少数民族的舞蹈成为了汉族社会舞台生活的主角,流行舞蹈则以日尔曼民族的各类现代舞蹈为主。在舞蹈方面,汉族已经丧失了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