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宗教,「共融」、「普世」的真义何在?


我们经已看过,在现代化过程中,宗教界与非宗教界,再三调整关系,来回适应。两种领域的践履,一体验神圣的信仰原则,一安顿世俗的具体现实,前者目的定向而后者程序定向,虽存质的差异,但同为人心之自然表达,人生之当然要求。如果前现代化的世界,经常可以拿神圣的理由,模糊了世俗的需要,那么现代化是否授后者以权,必须拒绝前者的诉求?人类未来的正确方向,绝不该再去重复历史上这两种行动的彼此否定及相互抵消,而是应力保二者协同前进,都放开步调。

宗教体验的经验与经历,产生宗教体制的教理与教团,时常主动或被动无可避免地要直接、间接与非宗教世界交往,在此必然出现具体上的权限碰触,即政教关系,和原则性的精神骈比,即圣俗关系。现代化下的宪政民主及多元社会,无论从理论或者操作的层面看,欲有共襄国事的共和,与主权在民的民主,当然要接纳宗教于大众论坛,如此公民自由,政策检讨,权力制衡,才可能落到实处。公民自由中的宗教自由,是由个人到集体,由内心到行动,信仰、崇拜、集会、证道的全面实践自由,此于现代政教分离原则下,权利受到保障。故我们见到教会在救济、医疗、教育以至公共政策和社会议题上,皆积极参与,担当责任。政教分离的原则下宗教不再主导社会,但宗教仍要作为民间的一种公民力量,表达人心与人生中的那一种特殊诉求,以维持世俗化社会需要的健全成长。欲理解「现代化」,绝不可无视或忽视此宗教因素,惜对国人而言,竟在这么重大的问题上,依旧隐藏著盲点!

因重视宗教,充份现代化的世俗社会,如欧洲甚多国家,仍设有代表官方的国教,制度上保存政教虽分但不隔的原则;而宪法中贯彻政教分离原则不立国教的国家如美国,官式格言「我们信靠上帝」In God We Trust,存于国歌又泛见于钱币,法国的国家格言「自由、平等、博爱」Liberté, égalité, fraternité,则遍刻于非教会管辖之教堂门楣三角山墙,亦同为政、教虽离仍无间的事实之证。西方的现代世俗国家,除前东欧集团基于意识型态一度排斥宗教外,随后便出现「宗教回归」,政、教皆经常维持一定的互重协作关系,如俄国已以法律规定东正教为国家「历史传统」,在民间广泛受到占大多数比例的教徒及少数的非教徒敬重。政教分离真正的意义是还政于民,然非意味政进教退。宗教依然继续需要在社会各层面自由履行其天职,不仅作为个人的私下信仰,更是公众显而易见的集团实践。这种社会图景,无神论教育下长大的国民总难以想象,即使出国亲眼看到,不少人起初也常视而不见。

西方政教分离然又协作已为常态,只是时或出现窒碍,来自宗教方面的困惑,往往比出于政治原因更难解决。政治考虑每基于现实功利,但只要看到从长远计若忽视宗教的社会代价太大,凡有点政治智慧的便不敢冒然妄顾宗教一方的利益。但宗教出于信仰观念,特别是基本教义派执拗经训字面,简单把圣俗视作势不两立,动辄引用「信和不信的原不相配,不要同负一轭」作为事事与世俗相抗的借口。「分别为圣」确是圣徒的灵性原则,当自世俗分别出来,不同流合污而同负罪责,甚至于不该自满于平庸的善恶标准,要忘记背后,努力面前,做完全人,归耶和华为圣。然追求成圣,不即自鸣清高,圣徒去俗,归主为圣,却未可离俗,孤傲独善。耶稣教导门徒祷告,无一句我要上天堂,反祈请「愿祢的国降临」,要上帝的旨意在地若天,他自己更是道成肉身,住在世人中间,成为罪人的朋友。信徒分别为圣同时与俗相伴,在世做光做盐,驱除黑暗,防止腐败,才是新旧约的全面教导。

圣徒与圣徒之间,确有一种亲密的神圣相交,英语叫communion,中文不易繙出,和合译本变成动词「同领」、「相通」或「感动」(林前10:16;林后6:14,13:14),其实此词在新约希腊原文里的koinonia,共出现廿次,英语也难拿单一字表示,英王钦定版多作fellowship友谊,或作communion相交、communicate交往、distribution分发、contribution捐输。此词蕴含属灵上团契分享、开放交流的丰富意义,在汉语神学现代词汇或以「共融」予以概括,可谓善译。共融koinonia的义源,应同古希腊文献中习语kalos kagathos,然为另一言简义丰的全新表达,原话直译即「美善」,指由外到内既美且善,也类拉丁语之mens sana in corpore sano,即「心泰体康」。这些本属希罗文明对贵族的讚叹语,形容经过锻炼达至人性理想与德性高峰的身心状况,新约教会将之转用于讲述圣徒们同心合意在基督里为一,所呈现的全体深邃灵性经验。koinonia的词源来自另一词koinos,有「近」与「同」之义,相近类同,便不见什么特殊突出,也即普通一般。这字因上下文关系,中译用了同、公、共、平常、不洁净、俗或凡俗数词表达,意思常在文本不同处变易。其中除「不清净」有明显负面意义外,结合前文后理,「俗」时亦如相同、公共、平常之属,皆中性无贬义。《行传》载使徒彼得获天上指示,向外邦人传福音,为他们施浸。若按照旧约习规,犹太人和别国的人这样于信仰上亲近来往无分彼此,绝不合宜,但如今进入新约时代,「无论什么人,都不可看作『俗』而不洁的。」(10:28)这个过去的「俗」,现代不过是相近类同之一般,再非绝不能接触的异物。「共融」之圣,与「近同」之俗,非必定为两个互斥的范畴,而是有语词的关连,和概念的相通。圣徒之团契,固有神圣的交往共融,亦对非信徒维持素常的公共凡俗,由基督里的合而为一,到世俗中的来往无隔,教会的灯台因而燃点,把光照在人前。

耶稣说:「我为他们的缘故自己分别为圣,叫他们也因真理成圣。」「分别为圣」即「成圣」,是耶稣替门徒所立的榜样,要他们因所赐的圣道也成为圣,同时他更为门徒向天父祈祷:「不求你叫他们离开世界,只求你保守他们脱离那恶者。」(约17:14-19)圣徒不属这世界但不离开世界,成圣超俗非避俗,而是离开罪恶,圣别不流俗,仍要过同俗的日子。耶稣揭橥这一新生活,绝非离经叛道,而是成全了摩西律法中的分别为圣。耶和华晓谕大祭司进入会幕的定例,说这些是「使你们可以将圣的、俗的,洁净的、不洁净的,分别出来。」(利10:10)希伯来文「俗」之一字在此用的是chol。又耶和华借先知的口责备后来的祭司背道,说他们「强解我的律法,亵渎我的圣物,不分别圣的和俗的」(结22:26),这段经文chol两译,动词作「亵渎」,名词作「俗」。再经文记载祭司手上一时「没有寻常的饼,只有圣饼」,乃以圣饼代替(撒上21:4),用的也是这chol,另译「寻常」。故「俗」多义,寻常为俗,此一意义之俗仅属中性,并非罪恶;但若以俗犯圣,便成亵渎,那才是不洁的恶俗。因知由摩西到耶稣再到使徒,「分别为圣」其道一贯,应认识圣别与通俗,二者殊方非无同致,存异亦当求同,俗不当弃圣,圣也未可绝俗。

宗教本质,永恒不变,但在变化的世界中,该明圣别通俗之道,调整适应,自善而无不与人为善。处身今之急激转型的现代化历程,宗教与世界,能维持一融合界面尤为当务之要,为此世俗社会固不可松懈,而宗教更需努力,不断刷新洞明的真理知见与开明的现代意识。所幸主流教会近半世纪以来,在强调团契共融之时亦放眼世界,注意到人类同始,一本万族,众人皆获上主的呼唤、恩赐、真道(徒17:26;箴8:4;徒11:17;提前2:4),共享永生报应与不朽光明的许诺(罗2:6,7;启21:24)。教会若认识在上主面前,万民的待遇与期待是这样无别,自会竭力排除障碍,和睦众人(罗12:18)。既然人人是上主创造的杰作,就当去欣赏体会人人深植心灵可以相通的神圣感,聆教使用不同言语方式叙述天启的奥秘,尊重所有真挚虔敬的信仰实践。这样由各种的真理宣称里,一神、多神、泛神乃至无神,都可以感受到大家仍不乏共存的真理闪光,如爱心公义慈悲宽恕,无不透显出人类之基本价值,人心中良善的一面。教会要是「普世的」,按catholic一词之本义及历史运用,乃指无论何地何时何人都予以承认接受之大公,尤指信仰的周全完满。从信仰理念说,教会我这大公信仰普世应该认受;然从现实说,我承认的他人不一定承认。可是我接受之中的应有他人也已接受的,教会便当自这些共同点出发共享,这才真大公,普世皆可普适。宗教整体和个别教团,当知自己绝非唯一拥有真理者,其他的信仰包括世俗信仰,也有他们的真与理。故「普世的」宗教理想要由现实启步,走向实现,首先是愿意谦虚对话。理解的状态或无需对话,正因不理解,才要对话。不理解是机缘,非去代言或数落他者,而是让我们认真学习怎样去同意和不同意。得意擂台的拳王阿里Muhammad Ali曾说「我年青,我英俊,我敏捷,无人能击败」,随又加入激进政治伊斯兰国民大会叫嚣「白人是恶魔」,最后皈依成为真正之穆斯林,他终道:「河、池、湖、溪,名虽各异但都盛水。就像各种宗教一样均含真理。」所有宗教的至爱至恕至慈至悲,其表现实等同「公共理性」「沟通理性」,乃不带隐蔽议程的开放对话倾听,与关切的容忍默契,确信即使在失去理性无理性不理性似无法理喻的俗世,仍可以消除非理性误解,以同理心谙识同异,彼此互重共存。

CC-BY-ND-NC ( 本文系原创,准作非商业性共享,转载请保持完整,注明作者.谢谢. )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