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颂》-负面事件 王益红遍大江南北的交响乐

来源: 走马读人 2010-03-30 19:59:45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5679 bytes)
《神州颂》-负面事件 王益红遍大江南北的交响乐

在2006年和2007年,大型交响乐《神州颂》在全国各地巡演几十场,是近年来最受欢迎的严肃音乐。当年这部交响乐受欢迎的热烈场景简直可以媲美“超女”现场:音乐会开幕前,主持人用“我们敬爱的王益老师”引出作者的闪亮登场,接下来某大学教授、著名经济学家张某某致辞,竟激动得语带哽咽。演出返场时,全场观众群情激昂起立高唱《神州颂》结尾曲《飞吧,中国》。演出结束后,前几排的女粉丝异口同声地尖叫着“王益、王益、王益”……

如此受欢迎的情景在交响乐演出中实属罕见。从2006年12月9日,《神州颂》由中国交响乐团在北京音乐厅首演,到2007年4月 《神州颂》修改第三版后到上海、杭州、广州、珠海、深圳巡演11场,均获得巨大成功。首演后,至2008年5月17日在深圳音乐厅最后一次演出,短短一年半时间,这部由王益“作词作曲”、国交演奏的《神州颂》在全国巡演超过50场。

《神州颂》不但社会效益良好,经济效益也很不错,国交每次外出巡演时获得的赞助规模基本都在百万元左右,利润可观。据业内人士统计,仅2007年,国交演出《神州颂》35场以上,演出收入远超千万元。这使王益成为中国演出频率最高、最能赚钱的“交响乐作曲家”。国交也因推出《神州颂》项目被主管部门肯定为“最能赚钱”。

《神州颂》诞生后,其弘扬主旋律的内容使得音乐界评价几乎一边倒,不少知名人士大量使用“质朴好听,气势感人,群众一定喜欢。没有条条框框,流畅通顺,自然的情感流露。每一个章节都喜欢,每个音符都喜欢。中国的《安魂曲》。立刻想起《义勇军进行曲》。”等词汇赞美这部作品。甚至还有的音乐家自责说:“这部作品是对音乐界的拷问,是对交响乐作曲家的质问,为什么这样可以感召大众的作品,专业作曲家写不出来·”

《神州颂》演出现场天才音乐家自称不识五线谱

创作出如此感人交响乐的王益,1956年生于云南龙陵一个普通家庭,1984年获北京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1995年11月至1999年2月任中国证监会副主席,分管发行、基金等重要业务。1999年2月至2008年6月初,任国家开发银行副行长。但雷人的是,王益竟在媒体采访时坦言,2002年前他是个“乐盲”。虽然生长在歌舞之乡的云南,但他不会演奏任何一种乐器,从小也没有莫扎特那样的神童经历,对音乐没有偏爱,更没有受过正规的音乐训练。

回想创作出《神州颂》的过程,王益说,“我创作歌曲最重要的因素是朋友们的鼓励和帮助。”2002年在青藏高原与朋友们一块旅行的经历最终意外地激发了王益 “试水”音乐创作的道路。“当时面对青藏高原的壮丽美景,突然就有了歌颂祖国壮丽山河的强烈冲动,跟着自己的感觉嘴边开始随情地哼出了一个旋律。”王益说,“我绝对不是一个唱歌好听的人,但当时就是这么唱了。朋友们听了都觉得好。人有的时候就是受不了夸奖,大家跟着起哄都说好,我就跟着相信。”

《神州颂》演出现场音乐创作靠帮手

早在2004年,王益就开始构思创作一部大部头的“交响作品”。一位国交人士透露,自《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后,文艺界一直没有推出一部正面歌颂祖国的大型声乐作品,而且当时离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改革开放30年、香港回归10周年等重要的时间不远,王益创作 《神州颂》的想法,正好满足了这一需求。

不过,要写出一部合格的交响乐作品,至少需要和声、复调、曲式、配器四个方面的技能。这些技能,仅基础常识就需要在音乐院校学习5年。显然,对于连交响乐队乐器都认不全的王益来说,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广州日报》2007年曾报道王益创作《神州颂》的自述:曾经有朋友给他抱来厚厚的乐理入门书籍,但“我一本都没看完”,这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有些艺术家朋友的忠告:“你现在状态很好,不要看那些东西,看了反而会容易把你自己框住了。”为创作交响乐而苦恼的王益经朋友推荐,最终使用了电脑作曲软件。但音乐界人士透露,王益靠作曲软件用简谱写出单旋律歌曲是可能的,但要把单旋律歌曲通过改编、配器,发展成为交响乐队演奏所需要的弦乐总谱,以他一人之力绝无可能。

《神州颂》首演结束后,王益曾在媒体上特别感谢其云南老乡、某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帮助他完成配器工作,称:“他就是我的‘工具’。”参与《神州颂》演出策划的一位知情人士透露,实际上,多位音乐界专业人士都参与过《神州颂》的“集体创作”。王益从2004年提出创意,到2006年10月底完成初稿,整整写了两年多。最后王益拿出了20多页初稿,包括5首歌曲和一些间奏。而其时距离预定首演日期已经只剩下短短一个月。经过“枪手”不足一个月的重写、配器,2006年12月9日,《神州颂》终于在北京音乐厅如期首演。当晚,王益首次以“作曲”身份站在上百名国家交响乐团乐手中间,终于实现了“交响梦”。

《神州颂》演出现场《神州颂》的幕后推手

2007年至2008年间,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在全国各地多次巡演《神州颂》。据了解,国交《神州颂》演出规模为150人左右,单场乐队劳务报价就20万元,加上场租、合唱队、指挥和吃住行费用,外出巡演的费用接近百万元。一位熟悉演出市场的上海律师指出,像《神州颂》这样高规格、高成本、低回报的主旋律音乐会,如果不是强力人士推动,根本无法运作,更不要说大规模巡演了。

《神州颂》能火遍大江南北,其背后的赞助人脉和公关推广起了决定性作用。王益在音乐界是一颗新星,但在证券金融界他却是大名鼎鼎。王益早年在中央某部门工作7年和在证监会担任4年副主席的资历,使他积累了深厚的政经人脉。王益经常亲自到各地联络,而文化口相关官员也多次随团到地方参与接洽,于是赞助王益作品就成了许多企业很自然的选择。据 《财经》杂志报道,与王益关系密切的企业有的直接提供赞助,有的则买下数百张票让员工去看,其中不乏一些券商和基金管理公司。 《神州颂》的演出场次之多、耗资之巨,均创造了中国交响乐史上的纪录。而这看似繁荣的演出盛况,并非建立在真正的市场需求基础上,几乎是依靠地方政府出资邀请和企业赞助包场。     

作者被抓 作品停演

2008年6月王益被“双规”后,原定在深圳音乐厅演出《神州颂》的国交,演出曲目悄然变脸,主办方将《神州颂》撤换。人民音乐出版社一位负责人透露,2007年年中,王益派助手主动找到出版社,希望能出版《神州颂》的总谱,并允诺提供六位数的“出版费”。双方很快达成出版意向,人民音乐出版社将之列入“年度重点图书”,完成了编辑工作,原计划今年3月推出。但由于年后市场上即传出王益被调查的消息,计划最终取消。 这位负责人坦言,从专业角度看,这部作品的水平实在很一般,只是演出过很多次,“现场效果还可以”。

国交一位领导说:《神州颂》的演出早就全部停止了,虽然王益的作品本身是正面的主旋律的,但是毕竟他是因为经济问题被调查,这时还到处演出《神州颂》肯定不合适,容易给别人一些不必要的联想。另一位领导则回答:“《神州颂》演出完全停止,以后也几乎没有再演的可能了。”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