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上台湾学者齐邦媛在她80 岁高龄动笔历时4 年完成的的长篇回忆录《巨流河》, 被吸引的一章一章不能停的囫囵吞枣的一气读完了 .
好 ! 这是对所有喜欢的各种文学艺术作品读后第一感想.
每读完好看的作品, 总会回想一下引起自己共鸣, 感动自己和受教的地方.
跟着齐邦媛先生的巨流河匆匆走过, 仿佛看到记忆力惊人的她, 用平和的睿智的眼神, 回望她丰富的人生经历, 那爱情, 友情, 人情, 那跨越时空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 那贯穿在国事里的家事, 那求学求知的人生路, 如同清流小溪汇成倒映出时代风云的大河 .
忘不了她让人感动心疼的朦胧而又纯洁的初恋, 忘不了那个为祖国献身的英武青年张大飞, 18 岁风华正茂的他对隘口的回头一望, 不但永远定格在12 岁情窦未开的纯洁少女的心里, 也留在了我的脑海里. 还有那蓝色的航空信封, 那唯一的不算拥抱的永别拥抱, 那本写着赠言的圣经, 那神奇偶遇的告别会, 那芳草凄凄的英雄墓地和刻着年轻生命的墓碑. 真正是" 如同一朵曼花,在最黑暗的夜里绽放,迅速阖上,落地。那般灿烂洁净,那般无以言说的高贵。" 高贵这词真传神 !
她那温和君子的父亲齐世英先生的人生理念:"做人要有个人的样子." 简单的话里包含了深刻.
那些风雨飘摇中洁身自好认真治学, 真正学识渊博的老一辈, 让人由衷的肃然起敬.
看到战争的残酷可怕和人民的悲惨, 体会到能生活在和平里是多么可贵.
佩服作者一步一个脚印的在求知的路上奋进, 对自己的人生作出每一个无愧于心的决定.
很喜欢作者对胡适先生的那段格局和感情之说的描写, 摘录一下:
[ 胡适先生常到故宫,在招待所住几晚,远离世俗尘嚣,清净地做点功课。他去世前一年,有一次院里为他请了一桌客,大概因为我父亲的关系,也请我去。
那天他们谈收藏古书的事,胡先生也和我谈了些现代文学的话题,我记得他说: “ 最近一位女作家寄了一本书给我,请我给一点意见,同时我又接到姜贵的《旋风》,两本书看完之后觉得这位女士的作品没办法跟姜贵比,她写不出姜贵那种大格局,有史诗气魄的作品。 ”]
[ 一九六八年我去美国,就选了两次史诗( Epic )的课,一定要搞清楚是怎么回事。后来胡先生又说自己的工作是介乎文学与历史两者之间的研究,写感想时用的就是文学手法,他说 :“ 感想不是只有喜、怒、哀、乐而已,还要有一些深度。深度这种东西没办法讲,不过你自己可以找得到。如果你有,就有,没有 , 就是没有,但是可以培养。 ” 这些话对我来说都是启发。胡先生对我父亲的事很了解。也很尊重,所以会跟我说一些相关的话。后来我给学生上课或演讲,都觉得文学上最重要的是格局、情趣与深度,这是无法言诠的 .]
准备买到了书后再认真的读一遍. 很想看看 [ 巨流河 ] 书里的历史照片, 那是真实的证明.
[ 巨流河 ] LINK:
http://webnotes.sitefrost.com/dnovelviewcat.php?tid=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