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唐代的行卷到现代的Mentorship

来源: 2010-03-07 06:49:16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小人书老师写了一篇美文【幽兰 - 待字闺中的行卷】,其中写到;“进士科举考试是唐朝学子出头的必游之路。行卷,也叫温卷,就是在考前委托文坛名人向主考官转呈自己的作品,以期在阅卷过程中得到照顾。这个不叫舞弊,这个叫写推荐信。”

阿矫对此不解,提出一个问题:“写诗和为官到底有什么联系呢?

画眉深浅入时无
鹦鹉前头不敢言

这些是写的好。可是和为官有什么关系呢?我觉得处方要在古代,怕是可以得个进士的,至少。你大约也可以考取功名。我就只好流落烟花巷尾了。 ”

我想试着解答阿矫提出的问题。阿矫不理解写诗与为官之间的关系,我想在那个年代,一个人的素质一方面以写诗作文来衡量,另外一个方面,一个文人在诗文里所表现出了的气节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根据一些史书记载,很多官员在为官之余,很关注全国各地新秀的诗文,他们往往会收罗诗文品德具佳的读书人作为自己的幕僚加以栽培。我想在朱庆馀在投诗问路之前,张籍已经通过阅读朱庆馀的诗文而对他有所了解。虽然张籍对朱庆馀有所了解,但是朱庆馀并不知道张籍对他的了解,所以他在考科举前投诗文路。他的诗应该是自荐信。

以我的理解,唐代的这种行卷,与今天的自荐信(也是covering letter)有相似之处。朱庆馀写行卷的一个更深层的意义在于他把自己推荐给张籍,希望投入在张籍的名下并且成为他日后在官场的mentor。而张籍在读朱庆馀的行卷之前,已经通过阅读朱的文章而了解朱庆馀的学问和修养。所以在收到朱庆馀的行卷后,他十分愿意收朱庆馀为徒。不过即使张籍愿意收朱庆馀为徒,朱庆馀也需要参加科举考试,只是在阅卷时,张籍会给予朱庆馀一些特殊照顾。小人书老师在他的文中也说:“在考前委托文坛名人向主考官转呈自己的作品,以期在阅卷过程中得到照顾。”

阿矫误解了行卷的作用,以为只要诗写得好就可以做官了。朱庆馀的诗只是自荐信,在得到张籍的庇护之后,朱庆馀还是需要参加科举考试。小人书老师在他的文中也说:“在考前委托文坛名人向主考官转呈自己的作品,以期在阅卷过程中得到照顾。”

朱庆馀与张籍之间的师徒关系让我联想到西方社会盛行的mentorship。

在现代西方社会,据我的了解,每个已经形成规模的公司都有自己的mentorship。我工作过的几家银行里,每个银行都有自己的mentor体系。每个新来的banker,都会寻找一个个性相投的老banker作为自己的mentor,老banker在日常工作中会十分耐心地解答新banker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是心理适应方面的问题,有些是技术技巧方面的问题。不过一个新banker想加入一家投资银行是很不容易的,除了需要很强的credential之外还需要很强的推荐信,招人的公司会把求职人的简历发给各位老bankers传阅,只要有人提出异议(或微词),那么这位求职人就会被银行拒绝。银行招募雇员时,十分强调新雇员与银行部门的文化是否匹配,大银行通常很不希望招募到一个black sheep,他们需要个性稳定随和具有团队精神的雇员,当然,银行也十分看重一个雇员的学历和过去的工作经验,那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我想,唐代的官僚体系中,应该存在着一个与现代西方社会很流行的mentorship相似的师徒关系,据史书记载,很多想进入仕途的读书人都曾经是某位官员的幕僚,他们一边作幕僚并且受到一些为官的训练,一边准备考进士科举,中举后才正式踏入仕途。这与现代西方社会盛行的mentorship有许多相似之处。

我始终认为,唐代的行卷与现代的自荐信更接近。所以朱庆馀给张籍的诗是想让张籍收他为幕僚并且做自己在官场的men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