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智译 (第六课 劝 道)

来源: 轶材 2010-01-24 18:44:31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1885 bytes)

第六课   劝道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这一课主要是讲劝道。前面说你享受道的快乐,那你就要修道,所以这里就劝你修道。对一般的人来讲,劝你修道,你人道要争要斗,劝你就是不争不斗、处下处贱,这样就修得好道,那是对一般人来讲。如果对国王、对皇帝来讲,劝你修道就是不要专门去打仗,不要你整我我整你,不要打仗,要爱好和平。如果你爱好和平,那自然就得到人民的拥护,人民就支持你、拥护你,你那个国王就当得好,当得久,当得时间长,就说明这个道理。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小国寡民。就是讲国家小,百姓也不多。远古时期,国家都很小,只是不太大的一些部落。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还都是周天子分封的一些小国,而且人民也不多。你国小,统治的人当然不多,后来秦始皇统一,原来都很小。但是国家小,武器、军队总是有的。国家再小,军队总是有的,而且各种兵器都具备,十八般武器样样俱全。也就是一个国家,那些东西必须要的,也就是麻雀虽小肝胆俱全,这些都有的。有了怎么样?这是关键。不在于有,有了怎么样?用不用?


  所以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就是纵然有各种兵器,并不经常使用它。有武器不用,不使用武器,就是不打仗,就是没有战争嘛。不打仗,不拿那些武器去杀人,那么就是爱好和平,那自然就是爱好和平了。那武器怎么样呢?刀枪入库,放到库里面,因为你一个国家必须要具备。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你武器入库、刀枪入库,不打仗,爱好和平,所以就得到人民的拥护了。使民重死而不远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这样即使百姓在你那个国家受重刑而死,也不愿意离去,也不愿意跑。为什么呢?因为你爱好和平,不打仗。你爱好和平,刀枪入库,不打仗,社会就安定了,人民就能够安居乐业了。所以百姓自然就拥护你,自然就得到老百姓的拥护。他们即使犯了法,判了刑,或者判了死刑,也不愿意离去。他就情愿服刑,死在自己这个国家里面。这个一是说明了国家治理得好,二是说明了人民拥护和平,爱好和平,所以他不愿意走。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虽有舟舆,就是虽然有些船舶,水路有船舶,陆路有车马。无所乘之,没有人去乘坐。为什么有了船舶,人们不去乘坐呢?因为他们不愿意逃跑。他就是犯了法,犯了死刑,他愿意死在这个国家,他不愿意跑。就是犯了法,愿意死在这个国家里头,就不愿意去坐那些船舶啊、车马啊去逃跑,他不愿意逃跑嘛,就是这个道理。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虽然也有军队,国家再小,它总有军队。也无用武之地,没有用的地方。国家虽然小,军队还是有的,但是不陈兵打仗,无所陈之。过去打仗,那是规规矩矩来的,两边军队要把阵势排好,将对将,兵对兵。一个阵势出个将,你杀我,我杀你,这样杀。你看三国演义,打仗都是那么排好了,摆好了阵势打仗,你不陈兵,不摆阵势,就不打仗。这就进一步说明了老百姓是热爱自己的国土的,就说明国家是安定团结的。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因为你爱好和平,就好像使人民又回到了过去结绳记事,无争斗的时期一样。这一方面就说明了人民是很纯朴的,生活也很自然的,另一方面说明人民团结和谐嘛。因为结绳记事那个时候,毒蛇猛兽多得很,这一群人与那一群人都是互相帮助的,和睦相处的,人和人不相争斗。有了好事情,比如打到了大野兽吃不完了,我打个大捷,你们都来吃,都来享受,所以人与人不互相争斗。那时候人与野兽斗,野兽多得很,人民都不互相打仗,不勾心斗角,不你整我我整你,只是同野兽争斗,大家都能和睦相处。你不打仗不争斗了,当然就像回到结绳记事,没有争斗的时期一样。但是有的人认为老子在这里宣扬的是返古的、或者是倒退的思想,其实并不是这么回事。这里说的是人民民风淳朴,百姓和谐,社会也处于那种自然情况。这是大家都废弃了争斗,没有争斗那个时期,团结和睦相处。你这个人群见了那一群人,大家都欢迎,人多了,跟野兽斗就有力量了,大家就能够生存了,维护自身的生存了。这也表达了老子希望大家来修道修德,提高道德水平,不争不斗。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甘其食,就是有好的吃,大家吃也吃得好。美其服,有美丽的衣服穿,穿得也好。并不是象有的理解的那样,好像还要我们现在那些人去过那种结绳记事时期,那个时侯那种粗糙的生活、野蛮的生活。吃,好像打到野兽,茹毛饮血,获得毛啊、肉啊一下就那么吃了,穿的好像就是树皮、树叶啊这些遮身,并不是那么回事。并不是去过那种茹毛饮血的生活,而是像那个时候那样,人与人无争斗。所以下面就说了,甘其食,美其服,你想吃好的,你吃好的嘛,有美丽的衣服穿,喜欢穿哪种颜色的衣服,你买来穿就是了。所以吃得也好,穿得也好。安其居,人民有安逸的居室,住也住得好,那个时侯至少是宽敞明亮嘛。当然不象我们现在,还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乐其俗,人民有满意的职业,做的职业也好,人们各尽所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哪里不好呢?总起来说,并不是去过那种艰苦的生活,茹毛饮血,穿的树叶、披树皮,不是那么回事。吃也吃得好,穿也穿得好,住也住得好,工作也满意,这不是很好嘛,好得很。我们只是说使民复结绳而用之,不打仗,大家不争斗了。下面就说了这个问题。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邻国相望,就是邻国经常互相看望,你那个国家的人民经常到我这个国家来,我这个国家的人民也经常到你那个国家去,好像走亲戚一样,互相来往看望。所以大家一修道,就不争斗了,爱好和平了,就是这种景象嘛。因为不打仗,不争斗了,国与国之间的人民都很亲热,就说明这个意思。


  鸡犬之声相闻,
鸡犬之声也能够听得见。也就是说,你那一个国家的鸡叫、狗叫,我这个国家听得见。我这个国家的鸡叫、狗叫,你那个国家也听得见。这说明了个什么问题?这说明爱好和平,边界上都很安宁,国界上都很安宁,一片宁静,都说明是爱好和平的,国与国之间都能和平共处,不争斗,不打仗。只有不打仗、不争斗,边界才会这样安宁,才会这样宁静。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民至老死,也就是人民始终不相往来。是不是不相往来了呢?国与国之间都能互相往来,前面不是说清楚了的嘛,怎么人民会不相往来呢?那不是矛盾了嘛,他是不相往来争斗,不相往来打仗,互相不打仗,爱好和平。并不是说不相往来,前面不是讲得很清楚嘛,邻国相望,经常互相来往、看望嘛,那是不相往来争斗,不相往来打仗。民至老死,就是人民从生到死,就说明个什么问题?自始至终,都不互相往来争斗,都不互相往来打仗。


这一段,有的认为是你家里的鸡子叫、狗子叫,我能够听得到,我家的鸡子叫、狗子叫,你也能听得到,就是不相往来。你那一家、我那一家不说话,也不往来。这是不对的,这是一种小农经济的封建状态,这种理解也是错误的。邻国都能够互相往来看望,难道邻居还不能互相往来吗?我们修道修德的人,就是要搞好邻居关系,互相往来,要互相谅解,互相帮助,还要和睦相处。当然,也有邻居关系不好的,不好的,大家不互相往来,你不理我我不理你。遇到这号情况,我们就要劝解,我们中间就要调解,把关系调解好,关系要处好。一般都是为一些小的事情,邻居关系不好,小孩子打架,各为各的小孩子说话,那就不行了。比如有的住集体单位,楼梯我经常扫,你就不扫,就小事情扯皮,为了小事情扯皮,我们就要从中调解,要大家互相谅解。处好邻居关系,那就好了,应该是互相往来。当然这号情况也是有的,我们遇到这号情况,就应该劝解他,帮助解决,解决好。


总而言之,老子在这一课所讲的,既是过去大道之行于天下的历史状况,也讲了我们未来,道布天下的理想环境、理想的状况,就是这样,国与国之间不互相争斗。当然现在形势就是,多少国家,你不争,它要争,它要斗,这就不行。将来真的,劝道,劝大家修道,如果大家都按修道的要求来做,大家就不争不斗了,自然处于和平共处的时期,那就好了。

 



请阅读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 道德经智译 (第六课 劝 道)
  • 道德经智译 (第五课 乐 道)
  • 道德经新译(第二课 闻 道)
  • 老子道德经与和谐处世之道(三)
  • 老子道德经解释(第一课 道)
  •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