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智译 (第四课 建 德)

来源: 轶材 2010-01-23 15:45:09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0354 bytes)

第四课   建德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何以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余。修之於乡,其德乃长。修之於国,其德乃丰。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这一课讲建德。德是如何建起来的呢?建德是建得好呢?还是建得不好呢?那都是要通过检验,才能够知道你建德建得好不好。

一、德厚牢不可破。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搞建筑的人,其建筑不容易损坏。善于抱持的人,抱住就不易逃脱。这里用搞建筑和摔跤来比喻,如果一个人建的德很厚了,遇到任何大风大浪都不会动摇。善建者不拔,就好比会搞建筑的人,其建筑不容易损坏。不像我们现在的楼歪歪、楼裂裂、楼倒倒,刚建起来时间不长,甚至于还没使用,就歪了、裂了、倒了,说明质量太差。如果其建筑不容易损坏,说明什么?说明这个建筑的质量好,经得起时间和风雨的考验。这里用搞建筑来形容人建的德是否深厚,是否真实可靠。善抱者不脱,善於抱持的人,抱住就不易逃脱。也就是会摔跤的人,抱住了你,你就不易逃脱。说明什么?说明他摔跤的技艺高超,一般人动摇不了他,这里也是用会摔跤来形容一个人建的德是否牢固。如果一个人建的德真实可靠,就像善建者搞建筑、善抱者摔跤一样,是牢不可破的,经得起大风大浪的考验。

二、祖宗有德祭不停

何以子孙以祭祀不辍?为什么子孙会祭祀不停呢?因为他德建得很好,为人民作了很大的贡献,子孙后代都怀念他、纪念他。比如黄帝、炎帝、尧帝、舜帝这些中国远古时代的帝王,直至今日人们仍然祭祀他们,怀念这些伟大的祖先,他们的丰功伟绩至今仍然被人们传诵,作为子孙后代的学习榜样。(黄帝播种五谷,驯服野兽,教化百姓。黄帝的妻子嫘祖发明了养蚕,教人们养蚕、织布。尧在位时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制定历法,也就是今天的农历,确定一年有366天,分春夏秋冬四季,以督导百姓按时播种收获。)

他们的德是怎么建立起来的呢?善人不修道到一定时候就完了,就不会再继续增长,所以关键是修道。那个德是怎么建立起来的呢?通过修道才能建立起来,德建立到一定程度了,你修道,就产生道。所以修道,这是最好的积德。

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一人修道修德,如果要长期坚持下去,不但要对道有着深刻地理解,对修道修德有着极大的恒心,他的德还必须是真实可靠的。因为修道修德会遇到种种意想不到的困难,如果建的德不厚,一遇到困难、阻力,他就会打退堂鼓,就坚持不下去。如果他真正认清道德经揭示的是客观真理,下决心通过修道修德改变自己的本性,使人性合于道性,并且克服重重困难坚持下去,这就说明他的德是真实可靠的,不可动摇的。

修之於家,其德乃余。一家人修道修德,他们的德一家人用有余。因为一家人都修道修德,大家的道德水平都提高了,遇事大家同心协力做好事,帮助别人,所以他们的德一家人用有余。

修之於乡,其德乃长。一乡人修道修德,他们的德就能长久。因为大家都修道修德,按道德经要求为人处事,大家的道德水平都提高了。互相不勾心斗角、你争我夺,而是处下不争、互相帮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很和谐,这个乡的风气就很好,他们的德就能长久,就可以子子孙孙延续下去。

修之於国,其德乃丰。一国人修道修德,这个国家上上下下的关系都很好,天地相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民生活富裕。这个国家的德就很丰富。

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天下之人都来修道修德,国与国之间不互相争斗,和睦相处,安定祥和,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真是人间天堂,德就将普照天下。

三、修与不修比,方知修的奥妙

    为什么是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呢?这是经过比较得出的结论。

故以身观身,故人与人比,修的人,心胸开阔,知足常乐,乐于助人,心灵美;不修的人,自私自利,勾心斗角,你争我夺,活得累。

以家观家,家与家比,修的家,和睦相处,德有余;不修的家,家庭纷争,闹不停。

以乡观乡,乡与乡比,修的乡,团结友爱,德乃长;不修的乡,四分五裂,各干各得。

以国观国,国与国比,修的国,国富民强,德丰厚;不修的国,战争不断,民遭殃。

以天下观天下,以天下比天下,天下的人修,人间天堂,德普照;天下的人不修,天下第一,自封王。

吾何以知天下然哉?我之所以知道天下会是这个样子。

以此。就是用这种比较的方法。

 



请阅读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 道德经智译 (第四课 建 德)
  • 道德经新译(第三课 善 人)
  • 道德经新译(第二课 闻 道)
  • 老子道德经与和谐处世之道(三)
  • 老子道德经解释(第一课 道)
  •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