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篇文章,内容是作者正在看着电视节目,突然主持人用“中国制造”开了个玩笑以迎合观众。作者很气愤,不过他把气愤升华了。他转而说起“中国制造”在欧洲的形势,然后又分析了一些经济学角度的东西,对数字不敏感的我是懒得看的。
请阅读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不过这种尴尬估计大多数海外生活过的人都有过体会。
我在意大利的小城生活时,有一次经过中心广场正逢他们国家的什么选举。广场中心搭建了舞台,台上的人正在表演,表演的内容当然是与政客的思想,倾向有关的节目。
我站在人群中看了一下,知道自己意大利语不好,只是想看个热闹。碰巧的是这时候台上的人说了句什么,我听他的意思是拿中国人的某种特点来取笑他们的政敌。
台下的人哈哈大笑,我心虚的赶紧走开了。在家看电视我还可以生气的把电视关了,看舞台剧,我总不能把舞台砸了吧。我除了逃走,我还能做什么呢?不过,如果语言相通的话,以我的性格是肯定要有所行动的。
现在到了德国仍然逃不了“歧视”。上次到商场买衣服,我们挑了好几件都没有合适的。这时候来了个年轻的店员走过来热情的帮助我们。
他从价位低的开始介绍,一直介绍到价位高的。从马来西亚产的一直介绍到意大利产的,英国产的。
我突然好奇的问她,怎么没有德国产的衣服?
你知道她说什么吗?——“要是德国产的,那价位就更高了。”她得意的说完了她的话,脖子也被她扯得更长了。德国人的傲慢,自负是看出来了。
最后,我们确实也没有买亚洲制造的,因为价格低,款式和质量方面确实不一样了。很多朋友回国买礼物送人,千挑万选,就怕在德国买“中国制造”的东西回国,就怕被人骂!
被送礼的人丝毫不会关心,你是不是千挑万选的?你是不是花了不少银两的?你是不是很辛苦的托运回来的?一直辛苦的送到他的手心里的?
人家只看物品的底部是不是“德国制造”,而非“中国制造”。
家里人疼你就会说:傻孩子,咱这又不是没有,那么远背回来也不嫌累。
外面的人呢,收完礼物关起门来就说:看来小子在外面混得一般,还是拿国货送人,说明没挣到几个子儿。
本人曾经在一家小店工作过,我曾自以为是的向老板出主意:你这个店啊,应该卖些中国特色的东西,一定要有些品味的服装和首饰摆出来,这样小店才。。。。老板看看我说:只要我这张脸放在这儿,摆再贵的东西也是白搭。我茫然的看着他,想再劝他。他干脆说白了:中国人就是在国外卖大兴货的。
自己人都这么看待自己的货,我真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前面说的那个作者他当时很气愤的想出了许多对付那个主持人的方法,比如通报给大使馆不给他发签证之类的。可惜后来他用中国人的宽容大度和涵养取消了这些想法。真可惜!不知道人家德国人如果发现中国人也在节目里“娱乐”自己的国家会作何感想,或会有何举动。
请阅读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