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及简体版] 自然宗教缺少天启的成份,卻对公民教育极其重要
本文讲什么是自然宗教,卢梭把它视为教育青少年成为良好公民的必要。
在十八世纪卢梭的年代,他的主张普遍受到教会无情的抨击;而到廿一世纪的今天,世俗社会多只重视卢梭的民约论和教育论,却严重忽略了当时伴随他政治与教育理论中所强调的这一卓识。
公民社会,实行民主,不仅仅是一制度的事,需要公民的素质,民主的操守,才能实现。卢梭昔之主张,不单那时具划时代的意义,即使现在,仍为当务之急。
::::::::::::::::::::::::::::::::::::::::::::
宗教,可有非神启纯自然的一面?
《忏悔录》是卢梭的认罪录,不仅诚实记下自己过去大半生的罪过,更详录其悔恨之意,痛感社会败坏,沾污纯良的心灵,蚕蚀掉美好的生命。当回到祖国日内瓦,经历一次灵性更新后,他再行适应了改革宗的严谨教会生活,并以加尔文所设计的日内瓦,作为政教合一的神权共和国模范,观念趋保守,甚至反对设市剧院,认为将败坏当地单纯的民风。他主张返朴归真,不赞成竞奇逐巧的科学与艺术,因此受知识界排挤;他抨击政治操纵科学、艺术,弄权谋私,复受权贵打压。这些都可以理解,但为甚麽他晚年虔诚奉教,并以言行维护宗教,最终反而遭教会厌弃呢?
要明白箇中原因,便需了解一点神学。前文我们谈过,《忏悔录》的背后,实是套「原罪﹣认罪﹣赎罪」的教理,卢梭本人应明其道,但他不要说教,而是愿意忏悔其实,袒裼裸裎一己的灵魂,看到本身原是罪人,澈底认罪,赎罪复和,与神与人同修于好。他非欲讲神学,只纯由经历写下感受,但无不是具体而明的亲证,可作神学道理的注脚。但当时教会的着眼点却在表面字句,看紧言论的神学是否正统。卢梭说童心纯良,然为社会污染,加尔文派便要追问,那你承不承认人本有原罪?人类已「彻底堕落」?他们见他的书常说人之初自由快乐善良,但从有社会和私产开始,人变得争权夺利。而教会强调人类之原罪,随始祖亚当的过犯而来,住在人里面,你卢梭怎麽不讲?卢梭不是神学家,不提原罪未等于不承认原罪。人类生来曾败坏过,使世人身不由己,倾向犯罪,这些卢梭可有否定呢?人性中有恶,同时人性中也有善,只是天真的良善,经不起环境考验,故他坦认自己终于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唯加尔文派仍未放心,你即使承认有原罪,何以仍言人性有善?你是否暗自主张人类并非彻底堕落?需知道这原罪的教义,虽为公教、新教的共同信仰,可是天主教只言人性受重创,并不赞同更正教随意使用「彻底堕落」说明「原罪」的境况,这描黑人性的表述,在新教中改革宗尤为执着。公、新二教依圣经同承认「原罪」original sin,看人人由始祖遗传与生俱来,本有犯罪倾向的罪性。正教及所有东方教会,只说「祖传罪」ancestral sin,以人受始祖犯罪影响带罪而生,自也犯罪,但毋须负祖宗犯罪之责,「原罪」一词易招误解,以为人人都生而要为祖宗的过犯担罪。我们生来都会犯罪,本性中有恶,人类在此乃一存有论的整体,树根腐烂,枝叶皆病,若要医治,仰赖救赎。这病在东方教会称祖传罪,西方教会则言原罪,实指人有罪性,概属人性的问题。人类性恶,与罪结合,不能自拔,故需要救恩,此为东、西方基督教的共同教义。这不等于基督教必否定性善,看人性只恶无善。上帝造人,按自己的形象和样式完成后,随说这「甚好」,不是一般的好,故人之初性本无不善。但自人类堕落,祖传本罪令人性整体偏恶,人普遍陷入败坏状态,无法唯靠自己的能力解脱。然这也并不即认为,人都毫无良心,忘义背理,没有讨人喜欢之处,事事必定唯利是图,时时要与创造主作对。故公教虽说原罪,却慎言「彻底堕落」,理由在此。卢梭受过公教影响,与传统新教看法自有别。
新教一般接受「彻底堕落」的道理,解释却会不同。加尔文在「彻底堕落」一说上主张最力,讲法也最绝对,不留馀地。他的思想是从马丁路德因信称义而来:人类无法自义,完全堕落,唯靠救赎恩典。然加氏另补充说,人自亚当以来全盘败坏,上帝无条件拣选人得救,基督赎罪之功预定给他们,凡恩典临到人无以抗拒,一旦蒙恩之人必永保不丧失。他要讲人得救赎,全非因自己本事,唯出于天恩的预选,彰显上主的大能与主权,一般公新教概无异议,但是否要把人说成堕落至极,一无是处?就算改革宗里也不能尽同意。最著名的是亚米纽斯Arminius,他是加尔文的忠心追从者,读圣经之后便奉加尔文的圣经注释为圭臬,他也讲人彻底堕落败坏,但保留自己的看法。上帝的主权大能救赎恩典预定拣选,他一概坚持,然他同时又认定,当上帝面对人无助的处境,愿意万人得救,不愿一人沉沦。祂的主权至上,预定在基督里普世之人都可以承受救恩,祂也大能全备,预知预备人要蒙恩,但是即使如此,祂无法决定谁蒙恩,因人有上帝所赐的自由意志接不接受。个人无法靠自己的功德自救,然可凭上帝的邀请自决,拿出信心回应,既本乎充沛恩典也在于意志信心,支配自己的命运,并相信祂的看顾保守必持续,以意志去予配合,直到见主的那日。加尔文的「彻底堕落」说得太尽,在上帝老早预定的鸿恩之前,人除接受,似再无甚麽可做,亚氏说他的附注,仅为免造成令人呆若木石的恩典神学。不过极端的加尔文派对之口诛笔伐,亚氏及支持者再是申述,反给戴上「抗辩派」的标籤,后为荷兰政治势力介入,藉词护教打压政敌,波及信徒遭逼害,放逐下监以至被杀。人家神学教授及有信众团体支持,下场尚且如此,个半世纪之后日内瓦卢梭单枪匹马一介书生,他的际遇相对已不算太差了。亚米纽斯派的信仰,结果在荷兰之外生根,新教卫斯理宗、门诺会、浸信会、救世军、五旬节会等等无不留下他的教训,今日流行的基要派福音派的救恩论,也主要是靠近亚氏一系。他们推崇的佈道家如芬尼Finney,虽为长老会牧师但不执着加尔文主义,放弃「彻底堕落」的讲法,照样到处传教,广受欢迎,卢梭如晚生百年,也就不会那般落泊了。
卢梭纯从个人体验,谈见于身上以至人间的善与恶,表达倾慕美善忏悔恶行之意,没有直接讨论神学的原罪,是可以理解的,完全不去管堕落是否彻底,更是不值得大惊小怪的。不过在这一基础上,他首先提出人无必然性,人性可塑,这种思想,在当时却确实石破天惊,其说影响后来的康德、黑格尔。马克思,至今几为通识。这种世俗经验的理解,其实和耶教的原罪或与孔孟的性善,没有根本的矛盾。因为人不是有原罪就甚麽都没有了,传统神学还讲原义iustitia originalis,人虽堕落亦有未堕落之一面。创造主永远赐给人的天赋不因一朝丧尽,多多少少良知理性反映在每一个人心里,说出他原是上帝儿女。也非一主张性善人就无不善了,如儒家只是从不忍之仁心端倪倾向中,肯定人有向善成德之可能,还要人戒慎恐惧不可须臾离性命之道,才幸有寡尤寡悔之稍得,所以连孔子也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人存善恶两面,耶教儒家所见略同。只不过宗教上为突显赎罪之必要,与伦理上欲勉励践德之不懈,各须肯定原罪或性善,而为存有之实,使人于自以为是中番然改悔,迷途知返,归主爱主;或于恓惶惊惑中重建信念,立身处世,知天配天。
正因卢梭的人性观既具平常态又富现实感,不重複神学或伦理学的形而上存有论,展开的论述贴近民生,开创不一样的人类学、教育学,和社会学、政治学。他认为人都自然本善,又易迷失从恶,社会为整体利益计,便想如何保护公民及其财产。但最初订立的社会契约,常变相令有权者得到更多好处。马克思很欣赏这个观察,要去消灭私有制,此乃卢梭原初意料不到的结局。卢梭不以重拳摧毁重新再来能是唯一的解决,人天然赋有的既是平等的,而人自己的制度製造不平等,那便需重建落到实处的民约。民约的实现,要靠普遍意志,其公益心难以直接由基督教超然的灵性中引出,天国的法则若来成全当今属世的德性,只宜间接透过公民宗教,借用少量的神学内容。此议引起加尔文派反感,人性彻底堕落,当赖真正的宗教救赎,怎可以提倡甚麽不三不四的公民宗教?然他何曾说不要真正的宗教呢?他本人就是皈依正信的见证,童年留下的一点天真善愿,促使他虽败坏沉沦,仍要浪子回头。他认为公民宗教实属必要,人即或一时未达宗教神圣的标准,也应有个做人的起码标准,去尽公民义务,环绕这种平庸的信念,他称公民宗教,以之作为宗教经常之权变。当然公民宗教不能空谈,其实现寄望于教育中的自然宗教。内容可取基督教之教理简化,先拿掉启示神学的部份,重视人心自然的神圣声音,不料此议又引起当时巴黎天主教的敬虔派哗然。巴黎的自由思想泛滥,无神论者高谈阔论,你这个不依神启的教育如果真实行起来,那还得了,简直是变天啦!其实公教主流,比诸一般新教更重视启示神学与自然神学平行实施。如耶稣会在欧美和海外传教,办校非常出色,无论是大中小学,兴学一概体现这一精神,在教育上,先是一自然宗教多于神启宗教。卢梭真是生不逢时命运多舛,巴黎遇上一班强调痛悔接受不可抗拒之恩宠的杨森派Jansenism修道士,虽留在公教内,但全讲奥古斯丁神学,主张预定得救因信称义,在法国教会中成为分离势力,被耶稣会讥为加尔文派。若卢梭当时身处加尔文改革宗中的抗辩派,或跟随公教的耶稣会,想都不必这般孤立无援。
启示神学依据圣经和宗教经验,但自然神学的基础却是理性和日常经验,只从造物及其秩序里获得启发。「造天地以来,上帝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诸天述说上帝的荣耀,穹苍传扬祂的手段。要叫他们寻求上帝,或者可以揣摩而得,其实祂离我们不远;我们生活动作存留,都在乎祂。」(见:罗1:20;诗19:1;徒17:27,28)故圣经特殊启示已许自然启示以地位,教人尊重生命,敬畏大自然,寻求造物主。自然神学的限度内,虽未足以成就救赎,全面恢复人类与上主的关係,但在无秩的生存状态中,有助显示万有之源,发现当然之义,点燃信心之光。平信徒的卢梭自毋须讲神学,主张先循自然教育培养必要的神圣感,俾使高贵的野人能做好公民。
CC-BY-ND-NC ( 本文係原创,准作非商业性共享,转载请保持完整,注明作者.谢谢. )
宗教,可有非神启纯自然的一面?
本帖于 2010-01-02 09:12:09 时间, 由普通用户 淑女司令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