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读走廊的 的贴后,出于好奇于是就在网上查询了一番,结果发现这篇文章并不属实.
请读读这篇2009-12-22日的报道:
http://news.cyol.com/content/2009-12/22/content_2993755.htm
由此看来人民教育出版社并没有在新版语文教材让"鲁迅的终于从教科书里滚蛋了".
再读读这篇2009-12-22日的报道:
http://www.chinanews.com.cn/cul/news/2009/12-25/2039562.shtml
再读读这篇2009-12-24日的报道:
http://finance.ifeng.com/roll/20091224/1623454.shtml
鲁迅作品是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是现代文化中的宝贵遗产...
对于鲁迅本人和鲁迅作品有人爱之有人恨之这很自然.不过我相信在中国鲁迅的作品是不会从语文教材中完全消失或者说"从教科书里滚蛋"的.对鲁迅的研究还在继续着.
无论发贴人的观点如何,希望发贴要属实.这是写文和发文的最基本的原则和常识.同时也是尊重读者最起码的态度.
====================================================================
附:
那个叫鲁迅的终于从教科书里滚蛋了
来源: 水石清华 于 09-12-27 11:37:27
发信站: BBS
近来,由于人民教育出版社在新版语文教材中逐步剔除鲁迅的文章,引来一片争议,赞
者有之,阻者有之。而笔者认为,在近年来对鲁迅话题经历了沉默、回避、冷淡的过程
后,现在让其滚蛋,已经是时候了。
鲁迅之所以滚蛋,是因为那些曾经被其攻击、痛斥、讥讽、怜悯的人物又一次复活了,
鲁迅的存在,让他们感到恐惧、惊慌、卑怯,甚至无地自容。
看看:
孔乙己们复活了。并且以一篇《‘茴’字有四种写法》的论文,晋级为教授、学者、国
学大师;也不再提心吊胆地“窃书”了,而是平心静气地在网络上“窃文”了;不仅可
以舒坦地“温一碗酒”,而且还能以其博导的诱惑力对“伊”来一把潜规则了,他岂能
让鲁迅揭了他前世的底?!
“资本家的乏走狗”们复活了。尽管它们披上了精英、专家的外衣,但依然“看到所有
的富人都驯良,看到所有的穷人都狂吠”,他们或装神弄鬼地玩弄数字游戏,鼓吹物价
与美国接轨、工资与非洲接轨的必然性与合理性;或干脆作了外国人欺诈中国的“乏走
狗”,与其里应外合、巧取豪夺。它们岂容鲁迅再一次把它打入水中?!
赵贵翁、赵七爷、康大叔、红眼阿义、王胡、小D们复活了。有的混入警察队伍,有的
当上了联防队员、城管。披上制服兴奋得他们脸上“横肉块块饱绽”,手执“无形的丈
八蛇矛”,合理合法地干起了敲诈勒索,逼良为娼的勾当。如果姓夏那小子在牢里不规
矩,不用再“给他两个嘴巴”,令其“躲猫猫”足矣。想想,这些下做的勾当儿怎能让
鲁迅这种尖刻的小人评说?!
阿Q们复活了。从土古祠搬到了网吧,但其振臂一呼的口号已经不是“老子革命了!”
而是“老子民主了!”每天做梦都盼着“白盔白甲”的美国海军陆战队早一天杀过来,
在中国建立民主。因为只要美国的“民主”一到,赵七爷家的钱财、吴妈、秀才老婆乃
至未庄的所有女人就都是我的了!哼!而鲁迅却偏偏要我做个被世人嘲讽了数十年的冤
死鬼,我岂能容你?!
假洋鬼子们复活了。这回干脆入了外籍,成了真洋鬼子。并且人模狗样儿地一窝锋地钻
进“爱国大片”的剧组,演起了凛然正气、忧国忧民的仁人志士,让人好生不舒服。此
种一边哽咽着颂扬祖国母亲,一边往向征中华文明的青铜大鼎里撒尿的举动,岂不是鲁
迅杂文中的绝好素材?!
祥林嫂、华老栓、润土们复活了。他们依然逆来顺受,情绪稳定。因为“这人肉的筵宴
现在还排着,有许多人还想一直排下去”,这样,必须要备足了餐料。而那些准备做餐
料的人,本来可以闷在铁屋子里,一边听着小沈阳的笑话,一边麻木地死去,岂容鲁迅
把他们唤醒,再一次经历烈火焚身的苦痛?!
那些“体格茁壮的看客们”复活了。他们兴致勃勃地围观那些“拳打弱女”、“棒杀老
翁”、“少年溺水”、“飞身坠楼”的精彩瞬间,依旧“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
,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哈哈,仅看客一类,被你伤害的人就太多了,因
为中国人几乎都愿做看客!
鲁迅之所以滚蛋,是因为当今的社会不需要“投枪和匕首”,而需要赞歌、脂粉、麻药
。正如陈丹青先生讲的“假如鲁迅精神指的是怀疑、批评和抗争,那么,这种精神不但
丝毫没有被继承,而且被空前成功地铲除了。我不主张继承这种精神,因为谁也继承不
了、继承不起,除非你有两条以上性命,或者,除非你是鲁迅同时代的人。最稳妥的办
法是取鲁迅精神的反面:沉默、归顺、奴化,以至奴化得珠圆玉润”。
如果鲁迅赶上这个时代,对于“开胸验肺”、“以身试药”、“周公拍虎”、“黑窑奴
工”、“处女卖淫”、“官员嫖幼”等一系列奇闻,又会写出多少辛辣犀利、锥骨入髓
、令人拍案叫绝的杂文来,想想,真是让人后怕,所幸这个尖酸刻薄的小人已不在人世
了。
让我们彻底赶走鲁迅,欢迎“小沈阳”,让人们在开心笑声中忘却现实的不公和苦痛,
在笑声中渐渐地麻木、渐渐地变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