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认为爱情有什么模式。从这个认知出发,我也不认为爱情必须在某些人群之间才可能实现。爱情可以在任何两种人之间产生。爱情并非只能在两个所谓“正直”的人之间才会发生。爱情就是爱情,无所谓参与其中的人担任什么样的社会脚色、具有何种社会地位。读了一篇关于电视剧《蜗居》的评论,说该剧居然歌颂一个贪官和一个二奶的爱情。言下之意,似乎贪官和二奶之间不能有爱情,即便有也不能去描写,因为一去描写就等同于歌颂了贪官和二奶、贬低了爱情。依此逻辑,艺术作品中的爱情势必被局限在某些道德规定范围内,爱情成了被道德左右的东西。依此推断,爱情成了道德的依附,符合某种道德的爱情才是爱情,不符合的就不是爱情了。你看,原本对于爱情的追寻,不知不觉之间转变成了对于道德的追求。这肯定背离了寻求爱情的初衷。那么,怎样才能不背离追寻纯粹爱情的原则?
纯粹爱情没有既定规则。既定规则将爱情限定在一个已知范围内,将爱情认定为被人类创造、受人类摆布的存在者。爱情恰恰不是存在者,爱情是摸不着、看不见的存在。更准确地说,爱情是存在的情感显现。那么,既然爱情摸不着、看不见,我又如何肯定爱情存在呢?回答是爱情的现象。是现象显现了爱情,证明了爱情的存在。什么现象?
这些现象就是自人类诞生以来,千古不竭的爱情故事和事迹,还有各种文艺作品中的爱情悲喜剧。它们指向一个事实:爱情真实地存在。但是爱情为什么恒久弥新、永不乏味呢?因为爱情的本质就是要不断去爱、去投入。在这个不断去爱、去投入的进程里,爱情一点点地显露真相,但永不枯竭其真相。我们永远不能穷尽爱情的显现,永不能知道爱情真相的全部,永远在探索真爱的过程中。
现代社会的多数人因其所受传统教育的结果,难免戴上一付有色眼镜来看爱情。有色眼镜之下,爱情已不是爱情,而是带了“色”的、贴着爱情标签的什么东西。“色”成了被探索的目标,爱情反而被遮蔽了起来。所以人们谈论爱情时,我知道他们其实不在谈爱,而是在谈爱以外的什么。当他们在追求所谓爱情的时候,他们实际上是在追求爱情以外的东西,比如金钱、色欲、物质生活条件、地位或者其他非爱情的项目。当他们信誓旦旦在追求爱情的时候,他们真正在做的却跟爱情没有什么相干。他们这样做,可能得到什么,但一定得不到爱情。
有些人说:爱情能当饭吃吗?意思就是说:爱情,得不得到都无关紧要。对于这些人,我无语。可是,对于既想得到真爱,有不知道爱在何方、如何去追求的人,我有话要说。关键的一点就是不要混淆了爱情与非爱情的环节。如果你把获得一所房子和衣食无忧的一辈子与获得爱情混合在一切追求,到头来你收获的一定不是爱情。追求爱情,那就必须追求纯粹的爱情。寻找种种借口,否认纯粹爱情的意义,那你还不如说一句“爱情能当饭吃吗?”,然后义无反顾地追求爱情之外的那些东西。千万不要挂狗头,却卖羊肉。这样骗自己同时骗别人,结果只能是远离本真的人生。
如果你问我:你怎么知道有纯粹的爱情?爱情发生在人与人之间,如何能纯粹?我是这样看的:因为追求的是爱情,追求者要做的就是让这个追求尽可能地符合爱情的真相。人不纯粹,并不等于爱情不纯粹,也正因为人不纯粹,才能去探寻纯粹。追求纯粹的爱,才有可能尽量靠近真爱;纯粹的爱,可以让不纯粹的人慢慢地趋向纯粹。爱情的力量在于改造人,而不是让人来改造。那些试图改造爱情的,其实是在糟蹋爱情。
探索真爱是为了去接近真爱。接近真爱的前提就是让真爱显露出来。显露真爱的前提就是拨开与真爱无关的价值判断、道德判断和一切既成的独断。只有这样,目光才可能聚焦爱情本身,才可能认清真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