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拿“回”字的四个写法嘲讽(至少我认为是嘲讽)孔乙己的食古不化,然而换个角度仔细想来其实并不公平。
汉字,产生、演化于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几乎每个字都有一个故事,作为一门学问研究未尝不可,大抵该叫做“文字学”吧?孔乙己不是农民,对汉字有一定造诣,在他自己的领域,不放过“回”字的细节,知道“回”字有四个写法,态度很认真、很敬业啊,有什么可笑之处呢?
这又让我想起“坑杀”之争,两年前吧,忽然有个说法,坑杀不是挖个坑埋杀而是杀了之后给砌个土包(坟?)。一查吧,发现这个说法来自诗人兼学者流沙河,依据是《说文解字》里头关于“埂”字解释的一条注解:“秦谓坑為埂”,因为“埂”是地里隆起的土埂,所以“坑”不是向下洼而是往上隆起。《说文》里的记载是没错的,可惜说文解字里这一条注解出现在埂字解释里,是在用坑解释埂,而不是用埂解释坑。实际上埂的本意恰恰是往下洼,往上隆的意思是后来演化出来的。咱们的“学者”据此洋洋千言于《坑杀与坑害》——秦军杀死赵卒然后砌了个土包埋了他们。。。
瞧,谁说白起残暴?挺仁义的嘛,杀了人还管砌坟呢。其实只要读者稍微学学孔乙己“认真”一点,去查查《说文》,立刻就能发现此说之荒谬。只是孔乙己是可笑的,吊而郎当是时尚,于是都信了流沙河,于是此公是诗人是学者,再于是对他的“美国人是中国人最好的朋友”这种论段也深信不疑了。。。
中国当下“专家”“学者”不值钱,尤其是国学学者,为什么?但凡有孔乙己的一半认真,也不至于到处大言不惭搞笑话了。
我最初在走廊转,最认真的人要算史迷了,作《红楼》考证那个一丝不苟,不放过一字一图。虽曲高和寡,却也广受尊重。那时候,走廊,何其旺也。
回字有四种写法,你知道么?
这个周末,我一边带孩子,一边在想“回”字的四样写法 :)
所有跟帖:
•
单起一帖吧,磨磨牙,我想会比说宋那厮无聊少那么一点点
-nisky-
♂
(0 bytes)
()
12/14/2009 postreply
09:48:40
•
自个儿瞎琢磨琢磨,并无与人探讨的兴趣 :)
--康七郎-
♂
(0 bytes)
()
12/14/2009 postreply
09:52:17
•
说的也是。看你通篇没一个错别字,标点都很讲究,你这灌的可是巴里水。
-nisky-
♂
(0 bytes)
()
12/14/2009 postreply
09:58:54
•
是啊,不是不明白,是时间过的快哈。感慨7郎的感慨!7!
-大江川-
♂
(0 bytes)
()
12/14/2009 postreply
15:2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