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的第二篇文章让我觉得好像看到了一段名为“十九世纪美学广告册(二)”封面的空洞标题,而(一)是我读到的他的上一篇。
同读完(一)后的反应一样,我这次也对他文中的一个观点表示(部分)赞同。
“艺术创造的实质在于创造形式”。
至少对于造型艺术的发展,直到现代主义结束之前,这的确是其创造的实质。健所谓的“精神”这种形而上载体在古典美学中可用“美”代替。关于这个形而上主体的争论是美学至今没能解决的问题。
美有很多定义,莱辛曾把美等同于“和谐”,这是一个公认的绝妙注解,但这依然不是一个严格定义,所以我们借助了一种被假设的叫“美感”的感知能力,一般来说,这种感知能力来自丰富的经验。在今天,通常会被称为形式感的建立。通过自己的亲手实践,或者认真不懈地参观博物馆,可以获得这样的(初步)能力。
几年前通过一段长时期的专门研究伦勃朗的理论课,我学到了一种“形式主义批评”——一种关于怎样阅读理解形象,如何从表层深入到隐藏的文化意义的方法。虽然有局限性,但毫无疑问可以对研究对象产生深层的理解。
通过对原画的观察,对当时环境的复原,通过横向和纵向比较, 比较他和鲁本斯,他和乔尔乔内,还有尼德兰当时别的画家的作品,可以发现作品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隐约可见的意大利风格,通过比较,你能发现他的明暗、构图、色彩、笔触、整体感比很多别的画家高明在哪里,同样,通过和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的比较,知道他的画作为“坏画”的一种基本特征。
这里我想到健说的把伦勃朗的画“去掉同情,就只剩单调阴暗,像一位平庸画家用酱油涂抹的结果”,事实上“单调阴暗的酱油调” 不是什么去掉同情的结果,而是绘画过程中所用到的调和剂亚麻油长年接触氧气被氧化了。原画的色彩和明暗和我们今天所见并不一样。认识到他的画的伟大之处,并不是因为在其中感悟到了“同情”,而是因为有了必要的经验可以理解构成画面的一切。
比如他的代表作品《夜巡》如何体现了“同情”? 这种文学随感其实只是读出自己想读的东西, 是在掌握必要知识前主观感觉的一个投射, 就像看心理测验的罗夏图一样。
作为从学画之前就相信有“美”这种东西的诚恳的艺术信徒,随着从事的时间变长,我越来越怀疑“美”这种最初之力的存在,虽然我同样不能否定它的存在。 认为艺术史是艺术的“外相”,能够直接诉诸精神来理解艺术这种说法只是透露出持这种观点的人对艺术和艺术史两者都还没什么认识。而认为这种探究是一种功利主义,我只能为持这种观点的人这么容易联想到功利主义而感到由衷惋惜。
假设一下,我们承认的确有这种共通超验精神的存在,但即便这样,健如何保证就是他找到或者理解的这个?比方说米芾认为健所推崇的郭熙只是庸手。作为书法绘画大家,又阅遍当时名画的米芾,留下了一本对后世国画和国画理论研究都非常重要的书籍《画史》,通过对他作品以及言论的学习了解我理解了水墨画一些以前不懂的东西以及文人画的特征和它的先天不足。米芾的艺术修养是我景仰的。
当然,对同一件作品的理解差异可以解释成是追求过程中离目标远近不同而造成的,但又怎么能保证追求的是同一目标?
体现为艺术形式的精神只能通过对形式的分析掌握来得以还原。 否则就是在不出示任何证据的情况下就要人相信奇迹。
如果对艺术作品特质没有深刻足够的了解,单凭感悟就觉得找到了“精神”这种形而上主体,(然后用通过该方法找到的“精神”——这种玄而又玄,自己也无法说清楚的东西回头再去解释艺术),这就好比用初等数学的知识去证明哥德巴赫猜想,虽然这样豪迈的言语往往能吸引很多同等水平或水平之下的人的注意和叫好。
认为自己掌握的是真相,是真理,这才是我们这时代,以及以前很多时代的最大问题。
通过健对艺术的评论,我觉得他说的其实更像是一件他自己所不熟悉的事,比如他把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理解为欲望代替精神的不健康艺术(这点他和希特勒不谋而合)。
我所反感的不是健对艺术有和我不同的看法,我所反感的只是他那种对艺术先入为主,妄加断论的态度,这是我所认为的真正的无礼。
最后我只能告诉大家我并不知道什么是所谓的“艺术精神”,甚至不知道这终极的精神到底存在与否,我唯一能做到的只是借助经验判断出某些的确不是。
———————————————————————————————————————
推荐两本艺术欣赏的入门书籍作为大家这么劳累看完的补偿:
贡布里希 /《艺术的故事》 (Ernst H. Gombrich 《the story of art》,由范景中先生翻译。)
谢稚柳 / 《水墨画》 (新版本由徐建融先生导读,并配了很多画,阅读方便。)
“艺术精神”
所有跟帖:
•
谢谢介绍,你的论述是比较理智的,健是比较感性地,你们是不同角度
--牧歌-
♀
(0 bytes)
()
12/05/2009 postreply
00:43:37
•
额觉得是不是和个人的文化背景出身有关。
-色豆豆-
♀
(388 bytes)
()
12/05/2009 postreply
06:50:11
•
虽然目前“形式”说占了主导地位
-晴空骄阳-
♂
(249 bytes)
()
12/05/2009 postreply
07:11:58
•
的确
-影云-
♀
(267 bytes)
()
12/05/2009 postreply
15:19:26
•
终于明白了一点:人们正在不遗余力地谋杀艺术。
-nisky-
♂
(260 bytes)
()
12/05/2009 postreply
18:16:19
•
这大概也是伯牙为什么选择生于战国而不是现代的原因吧?
-nisky-
♂
(0 bytes)
()
12/05/2009 postreply
18:18:19
•
悠着点儿,伯牙是春秋时的人。生于那个年代不是他自己的选择,
-哪吒-
♂
(16 bytes)
()
12/06/2009 postreply
07:59:26
•
承认错误!多谢指教。我想现代如果有个伯牙的话,他也不会摔琴了
-nisky-
♂
(0 bytes)
()
12/06/2009 postreply
08:1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