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欲掩料应难—从英莲到香菱

本帖于 2009-10-20 12:32:09 时间, 由普通用户 小小花 编辑

一直想写一写香菱,也就是英莲。从亭亭静植的莲花,到脉脉清香的菱角,她的命运实在让人感伤;红楼女儿谱中,她是不引人注目的一个;然而她的美貌才华,诗情画意,天真无邪,温柔淳厚,又如同水边风露清荷的淡雅芬芳,需要在微风吹拂的夜晚或清晨,用纯净安然的心细细领略。

红楼梦第一回的题目,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开头就是英莲的父亲,年方半百的甄士隐;可见甄氏父女在整个故事中的线索和关键地位。

甄先生是姑苏城里的一位乡绅,禀性恬淡,每日观花修竹,酌酒吟诗;而英莲的母亲封氏,则是位情性贤淑,深明礼义的夫人。这样的家庭,虽非大富大贵,却和睦温馨;即使比起来王公贵族,富商巨贾家的女儿,三岁的英莲,有父亲疼,有母亲爱,又生的粉妆玉琢,乖觉可喜,也真算是完美无缺的幸福。可是,就在那个炎热而悠闲的夏日午后,门外癞头和尚疯疯癫癫的四句话,却如同魔咒一样,注定了这一切幸福的破灭,预示了他们一家从今凄凉无奈的命运。

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
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

此后,中秋节甄士隐赠银,贾雨村夜奔;元宵节小英莲失踪,老父母染病;三月十五葫芦庙失火,甄老爷家破。三个月圆之夜,情势急转直下,可怜可爱的英莲,从此在茫茫人海中挣扎,谁来怜惜,谁来疼爱?

其实英莲和黛玉的命运起初很相象,都是出身姑苏城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父母也都是清贵不俗之人;甄家虽富贵上逊色,但对女儿的百般怜爱却一点不少的;只可惜二人都逃不脱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命运。

第三回林黛玉抛父进京都的末尾,颦儿因为初见宝玉,“惹出哥儿的狂病”,淌眼抹泪后歇了一宿,“次日起来,省过贾母,因往王夫人处来”,接着就提到金陵城中薛蟠倚财仗势打死人命,意欲唤取进京。这里其实就埋下了英莲生命中又一场劫难的伏笔,算起来时光已经流逝七八年(葫芦僧语)。

接下来马上是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 葫芦僧乱判葫芦案。原来英莲被拐子所持,卖与两家;弄性尚气的呆霸王薛蟠,打死了对英莲一见钟情,为她杜绝男风誓不再娶的小乡绅之子冯渊。而断案的贾雨村,明知故犯,屈心枉法,将对自己青眼有加的恩人的独生爱女,又一次推入水火之中。

这一段的英莲,已是豆蔻年华初尝愁滋味的少女,心思敏感细腻,冯公子相看买下之后曾自叹罪孽可满;后来听见三日后过门又转有忧愁之态,可见她依稀记得自己的来历,盼望安宁的生活,又担忧人生无常。不断的担心变为残酷的现实后,英莲会不会夜夜哭泣?还是就此饮恨吞声,连流泪的自由都没有了?难道她真的会忘了这段往事,以及所有美好或是可怕的记忆?

再见英莲已经是第七回,周瑞家的到梨香院去找王夫人,看见王夫人的丫鬟金钏儿,和一个才留了头的小女孩儿站在台阶坡上顽;薛姨妈叫这个女孩儿香菱,吩咐她去拿宫花。然后周瑞家的好奇问金钏儿,原来香菱就是“常说临上京时买的,为他打人命官司的”曾经的英莲。人人都赞她“倒好个模样儿,竟有些象东府里蓉大奶奶的品格儿”,又叹息伤感她记不得父母家乡年龄。不知道可怜的香菱是不敢记得,还是健忘,竟从此真的成了个“笑嘻嘻的小丫头子”。

在这之后的几十回,香菱就安分守己的和薛家一起生活在荣国府梨香院,偶尔跟宝姑娘进一回大观园;文中鲜有她的声息影踪。她过的怎么样?好像还好,从下文中可以猜测:直到第八十回,美香菱屈受贪夫棒,才说:“香菱虽未受过这气苦”,看来之前薛蟠大概不曾恶意打骂过她。也是,看薛大傻子对妹妹的呵护,也不会无缘无故太欺侮如此一个“袅娜纤巧,温柔和平”的身边人吧。只是要香菱如何面对这样一位爷,曹公好像也不忍多说。

直到第四十七回,呆霸王调情遭苦打,香菱竟然“哭得眼睛肿了”;此后第四十八回薛蟠没脸见人,借口学做生意出门躲羞逛山水,香菱才有机会跟着宝钗住进大观园,这就是滥情人情误思游艺慕雅女雅集苦吟诗。我们的香菱姑娘万事不想,竟然一门心思要学写诗;被宝钗以“得陇望蜀”拒绝之后,得空就自己跑到潇湘馆,拜黛玉为师,正而八经的学起诗来。因此才有了红楼中的又一段华彩篇章:“香菱学诗”。

脂砚斋对此评说:“细想香菱之为人也,根基不让迎探,容貌不让凤秦,端雅不让纨钗,风流不让湘黛,贤惠不让袭平,所惜者幼年罹祸,命运乖蹇,致为侧室。且曾读书,不能与林湘辈并驰于海棠之社耳。然此一人岂可不入园哉。故欲令入园,终无可入之隙,筹画再四,欲令入园必呆兄远行后方可。”

香菱跟黛玉居然一拍即合,师徒两人兴致勃勃的谈起诗来。从中可以看出香菱的本性高雅,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黛玉语);也可以看出黛玉清高自许,目下无尘掩盖着的真诚热心;也许是物以类聚,她们本是同一类人。其实这一部分,大概也可以称作:“曹公诗话”。

在极短的篇幅内,黛玉清晰明了的讲述了诗歌作法,从起承转合平仄虚实的基本,到立意要紧不以词害意的要旨。两人相谈甚欢,黛玉向香菱郑重推荐了她所喜欢的诗人:王维,李白和杜甫。香菱废寝忘食的研读之后,来和黛玉讨论诗中滋味。

在黛玉的循循善诱之下,香菱说出了自己颇具灵气的体会:“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又进而一口气列举了自己印象最深的几句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难怪香菱留意,王摩诘这些诗句恰恰切合了她那种大巧若拙的天真质朴,浑然天成,令人心旷神怡。宝玉和探春入座静听,宝二爷夸她已得诗中三昧,三小姐要补柬来请她入社,也不是客气话呢。

让人惊讶的是,香菱从“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两句中回忆起了自己当年上京在渡口泊船时看到的景色。真真是如假包换的甄大小姐,在生死风波,前途未卜的旅途,眼里看到的却是碧青的烟连云直上的诗情画意。这种骨子里浪漫无比的神仙品格,名士风度,让人怎不感慨叹息,甚至心酸流泪。

拿了颦儿布置的作业回来,香菱更是废寝忘食,殚精竭智,怔怔魔魔,心血诚聚,写的三首诗完成了自己艺术水平的三级跳。天生的诗人香菱在梦中得了这首典雅含蓄,新奇别致,感怀身世,深切动人的咏月: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

仰望那天边的明月,香菱想起了什么?她可记得生平的遭际,幼年的快乐,中秋的月饼,元宵的灯火,父亲的怀抱,母亲的笑脸?她可知道那曾经和她家人饮酒赏月的贾雨村成了恩将仇报的贪官,那出门在外的她倚赖终身的薛公子是无法无天的杀人凶手?她可会想起漂泊无踪的老父,含屈而死的冯渊?她可曾经无数次对月伤心,望断天涯?她可在月光下质问过坎坷不公的命运,梦想过清平安宁的生活,向往过闲情逸致良辰美景?

一切的疑问与答案都在这诗里。诗歌把她从那个天真柔弱一团呆气,浮萍柳絮一样的可怜姑娘,变成了真正的自己,集天地间钟灵毓秀,无比的明朗飘逸,潇洒自由,玲珑剔透,就象那高高挂在夜空的精华欲掩料应难的月亮。



请阅读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 当你年老白了头--祝福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高锟和夫人
  • 中秋明月
  • 父亲
  • 青草
  • 女人三十
  • 所有跟帖: 

    好文好文!网上有段录像,蔡义江先生评讲香菱 -处方- 给 处方 发送悄悄话 处方 的博客首页 (119 bytes) () 10/19/2009 postreply 11:36:27

    差点错过这篇好文,可怜的香菱.. -淑女司令- 给 淑女司令 发送悄悄话 淑女司令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10/19/2009 postreply 13:05:08

    好.....希望薛呆子应该还是疼她的吧。吼吼 -阿奴- 给 阿奴 发送悄悄话 阿奴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10/19/2009 postreply 22:07:24

    好文!好闻!:) -油盐- 给 油盐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10/20/2009 postreply 02:25:22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