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负面评价:

本帖于 2009-10-20 09:44:12 时间, 由普通用户 小小花 编辑
回答: 是啊是啊晴空骄阳2009-10-18 16:27:25

正面评价

汪精卫在辛亥革命之初,作为革命元勋,能够比较坚定的奉行孙中山先生的旨意,坚持推翻满洲政府。

另外,林思云在《真实的汪精卫》[5]一文中,亦替汪精卫做了身后的平反,但争论很大。首先,文中高度赞扬汪的人格,认为他有严肃的生活作风,在国民党任高层时“不抽烟、不喝酒、不赌博、不近女色,这在当时的国民党高官中,都是鲜有人能够做到的”。其次,汪的行动都比较能贯彻孙中山的思想。例如汪在1927年提议中央军事委员会不设主席,由7人集体领导;同年在未得悉五月密令之前,依然力排众议贯彻孙中山的联俄容共政策。再者,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汪属于第一批抗日的主战派,欲边作战边争取与日本谈判的筹码,惜苦无军权;后以杂牌军力战不果,于1933年签订塘沽协定,唯有以屈服换取和平,相比于煽动民众抵抗造成牺牲,林思云认为“汪精卫独力承担了卖国的责任”。这种屈服的原因并不如满清皇室一般为了确保既得利益,事实上汪的权力只有声望而没有军事基础,他背上污名对他的政治仕途非常不利。后来,汪在被行刺受重伤后,仍然继续借低调俱乐部宣传和平救国的理念,期间也与日本的主和派接触并谈判讲和条件。在一片对日抗争声中,林认为“这条主和的路比主张抗战的路,艰难得多。”此点在汪精卫离开重庆时给蒋介石的留书中“今后兄为其易,而弟为其难。”一语可见端倪。

再者,林在另一篇文章《怎样看待汪精卫政府》[6]中亦认为,汪精卫在1940年同意出掌日本成立的南京政府一事,是汪为了取得保障中国人民的力量的必要措施,亦即曲线救国。汪政权成立后,日本人是承认这个政权的,也给予相对的权利,至少类似南京大屠杀的惨事就不复在东南半壁见到。事实上,其中江泽民就是在汪政权下入读大学。另外,汪精卫在二战开始时站在日本一方而蒋介石则站在美国一方,那么战后无论同盟国还是轴心国胜利,中国都是战胜国,那就避免了战败国割地赔款的损失。只是这项观点是否汪的原意难以印证。

在汪精卫死后,汪的妻子陈璧君在法庭上为汪的行为辩护:“日寇侵略,国土沦丧,人民遭殃,这是蒋介石的责任,还是汪先生的责任?说汪先生卖国?重庆统治下的地区,由不得汪先生去卖。南京统治下的地区,是日本人的占领区,并无寸土是汪先生断送的,相反只有从敌人手中夺回权利,还有什么国可卖?汪先生创导和平运动,赤手收回沦陷区,如今完璧归还国家,不但无罪而且有功。”[7]

负面评价

汪兆铭及其南京国民政府对日本在华的侵略活动起了积极的配合作用。在军事上,大量策反了国军(近百万),尤其是杂牌军,组织“伪军”,多次进行清乡,汪兆铭被迫兼职清乡委员会主任,打击其区域的地下抗日武装,使得日军可以抽身进行其他战役。在经济上,南京国民政府协助日军对沦陷区的搜刮。譬如在1943年1月在上海强迫实施储藏物资的全面登记,并对棉纱棉布进行强制性收买,以供日军之需。在思想教育上,汪兆铭在学校推广与日和谐的理念,美化日本侵略,发动“新国民运动”,从思想上降低民众的反日情绪。另外,汪兆铭承认满洲国、德王的蒙疆联合自治政府等日本人的傀儡政府,被大多数中国人以为是出卖中国的领土的不可饶恕的严重罪行。

汪兆铭多次游说日本政府,但是汪的政府从来没有得到多大的自主权。汪政府也毫无权力影响日军在华的军事行动。如此一来汪精卫提倡的政治结构毫无号召力,也使所谓的“和平建国”落的一场空。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