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书:试译皇帝的茶学著作《大观茶论》(下)
原文:
味:夫茶以味为上。香甘重滑,为味之全。惟北苑壑源之品兼之。其味醇而乏风骨者,蒸压太过也。茶枪乃条之始萌者,木性酸,枪过长则初甘重而终微涩,茶旗乃叶之方敷者,叶味苦,旗过老则初虽留舌而饮彻反甘矣。此则芽胯有之,若夫卓绝之品,真香灵味,自然不同。
译文:
茶以味为最重要。茶味用香、甘、重、滑四个字作全面评价 ,只有北苑和壑源两个地方的产品才能四个字兼而有之。味道虽然醇厚,但缺少风骨是因为蒸压过度了。茶芽(茶枪)是枝条刚开始萌发的东西,茶树是酸性的,饮用过长的茶芽则入口时味重甘甜,但回味有点涩;嫩叶(茶旗)是刚长出来的叶子,叶的味道是苦的,茶旗老了,入口时舌头有留滞感,喝完了反而有点甜味。这是一枪二旗茶才有的特点,如果是极品的茶,味道又香又好,自然不同。
原文:
香:茶有真香,非龙麝可拟①。要须蒸及熟而压之,及千而研,研细而造,则和美具足。入盏则馨香四达。秋爽洒然。或蒸气如桃人夹杂②,则其气酸烈而恶。
注释:
①非龙麝可拟:龙麝,龙脑、麝香。都是古代著名香料。
②或蒸气如桃人夹杂:桃人,即“桃仁”。茶蒸不熟时会有桃仁一类草木异味。宋人黄儒《品茶要录》说:“蒸不熟,则虽精芽,所损者甚多,试时色青易沉。味为挑仁之气者,不蒸熟之病也。唯正熟者味甘香。”
译文:
茶有真香,不是龙脑、麝香可以比拟的 。必须蒸熟再压,反复加(水和淀粉)研(和),仔细研和后所造的茶十分和美。点汤入盏中,茶香四溢,如秋高气爽,很是洒脱。如果带有桃仁的气味,强烈的酸味很不好闻。
原文:
色:点茶之邑,以纯白为上真,青白为次,灰白次之,黄白又次之。天时得于上,人力尽于下,茶必纯白。天时暴暄,芽萌狂长,采造留积,虽白而黄矣。青白者蒸压微生。灰白者蒸压过熟。压膏不尽,则色青暗。焙火太烈,则色昏赤。
译文:
茶汤点出来的颜色(文中“邑”疑是“色”之误),纯白的最好,青白的就不如,灰白的差一些,黄白的更差。主要靠天时,人工努力是次要的。天时适当,茶一定是纯白的。天气闷热,茶芽疯长,来不及采摘制造,白中就要带黄。青白的是蒸压稍微生了一点儿,灰白的是蒸压过熟。榨汁不尽,颜色就会青中带暗;焙火过旺,颜色就会焦黄黯淡。
原文:
藏焙,数焙则首面干而香减。失焙则杂色剥而味散,要当新芽初生,即焙以去水陆风湿之气。焙用热火置炉中,以静灰拥合七分①,露火三分,亦以轻灰糁覆,良久即置焙篓上,以逼散焙中润气。然后列茶于其中,尽展角焙,未可蒙蔽,候人速彻覆之。火之多少,以焙之大小增减。探手中炉:火气虽热,而不至逼人手者为良。时以手挼茶,体虽甚热而无害,欲其人力通彻茶体尔。或曰,焙火如人体温,但能燥茶皮肤而已,内之湿润未尽,则复蒸暍矣②。焙毕,即以用久竹漆器中缄藏之③。阴润勿开,终年再焙,色常如新。
注释:
①以静灰佣合:静灰,据其它茶书记载,应为轻灰。
②暍:读音ye第一声,热气。
③缄藏之:缄,封闭。
译文:
收藏的茶要经过焙,焙过度了表面干枯,茶香减少,不焙则颜色斑驳,茶味散失。新芽萌发在春天里,此时要焙去茶饼中含有的湿气。焙的过程是在炉中放置炭火,七分埋在细灰中,只露出三分火,再用细灰盖住火苗,过了一段时间,确信没有火苗了就把竹编的焙篓放在上面,先逼干焙篓的潮气,再把茶饼排列在焙篓上面,尽量摊薄,不可重叠,排列的速度要快。火堆的大小要根据焙篓的大小而定。
把手放在炉中试探温度,以不烫手为好。不时地用手揉茶饼,手很热也无妨,只是想通过人力把热量传遍茶饼里外。有人说,焙的时候保持和体温一样的温度就可以了,但这样只能使表面干燥,里面的潮气,好像热的蒸气一样。焙好以后,立即放进使用日久的涂漆的竹器里,密闭收藏。阴冷潮湿天气里不要打开,终年收藏,用的时候再焙,茶饼颜色像新的一样。
原文:
品名:名茶各以圣产之地叶。如耕之平园台星岩叶,刚之高峰青凤髓叶,思纯之大岚叶,屿之屑山叶,五崇柞之罗汉上水桑牙叶,坚之碎石窠石臼窠叶,琼叶。辉之秀皮林叶,师复师贶之虎岩叶,椿之无又岩芽叶,懋之老窠园叶①,各擅其美,未尝混淆,不可慨举。后相争相鬻,互为剥窃,参错无据。不知茶之美恶,在于制造之工拙而已,岂岗地之虚名所能增减哉。焙人之茶,固有前优而后劣者,昔负百今胜者,是亦园地之不常也。
注释:
①以上所述各产茶地和名茶,都是其时其地的。随着时代的发展,有盛有衰,至旋生旋灭,即下文所言:“是亦园地之不常也”。
译文:
茶分别用生(文中“圣”疑是生之误)产的地方命名。如耕村的平园台星岩叶,刚村的高峰青凤髓叶,思纯村的大岚叶,屿村的屑山叶,五崇柞村的罗汉上水桑牙叶,坚村的碎石窠石臼窠叶、琼叶。辉村的秀皮林叶,师复师贶村的虎岩叶,椿村的无又岩芽叶,懋村的老窠园叶。各有优点,不会混淆,不能一一例举。后来买卖竞争,互相仿冒,分不清楚了。却不知道茶的好坏,在于制造精良与否,品牌名称不会影响茶的质量。各个作坊生产的茶有以前优后来劣的,也有从前不如人家现在却胜出的,同一茶园质量也不能一直保证的。
原文:
外焙①:世称外焙之茶,脔小而色驳②,体耗而味淡。方正之焙,昭然则可。近之好事者,筴笥之中,往往半之,蓄外焙之品。盖外焙之家,久而益工,制之妙,咸取则于壑源,效像规模摹外为正,殊不知其宵虽等而蔑风骨,色泽虽润而无藏畜,体虽实而缜密乏理,味虽重而涩滞乏香,何所逃乎外焙哉?虽然,有外焙者,有浅焙者。盖浅焙之茶,去壑源为未远,制之能工,则色亦莹白,击拂有度,则体亦立汤,惟甘重香滑之味,稍远于正焙耳。于治外焙,则迎然可辨。其有甚者,又至于采柿叶桴榄之萌,相杂而造。时虽与茶相类,点时隐隐如轻絮,泛然茶面,粟文不生,乃其验也。桑苎翁曰:“杂以卉莽,饮之成病。”可不细鉴而熟辨之。
注释:
①外焙:不是由官方正式设置的焙茶处处所,亦即个人私设的茶叶加工制造处所。
②脔小而色驳:脔,本为肉块。《说文》:“切肉,脔也”。这里指茶叶体瘦小.色驳,颜色不正。
译文:
私家作坊生产的茶饼,茶叶瘦小,颜色不正,没有光泽,味道很淡,正宗产品完全两样。近来有投机取巧的人,茶箱里往往一半是私家作坊生产的茶饼。因为私人作坊生产长久了,学会了壑源的官家作坊的制造方法,还采用仿制的茶饼模具,却不知道外表虽像,内在质量不行。色泽虽然圆润,却经不起储藏;茶饼虽然结实缜密,点茶时却缺乏纹理变化;茶味虽然也重,却涩而不香。
私家作坊产品中,有一种叫“浅焙”的茶,产地离壑源不远,制造还算精良,颜色也很白,点茶时手法得当,茶汤精华立得起来,只是茶味的甘、重、香、滑比不上正宗的,私家作坊产品总是可以辨别的。
更有甚者,采桴树和橄榄树的叶芽,柿叶,混在里面,虽然它们像茶叶,但是点茶的时候,会像柳絮那样飘浮在茶面,不会生成小米粒状的纹理,这就可以检验出来。陆羽说:“如果混杂进别的花草,喝下去是要生病的。”所以不能不仔细鉴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