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书:试译皇帝的茶学著作《大观茶论》(中)


原文:
白茶①:白茶自力一种,与常茶不同,其条敷阐,其叶莹薄。崖林之间,偶然生出,虽非人力所可致。有者不过四、五家,生者不过一、二株,所造止于二、三銙而已②。芽英不多,尤难蒸焙,汤火一失,则已变而为常品。须制造精微,运度得宜,则表里昭彻,如玉之在璞,它无与伦也;浅焙亦有之,但品不及。

注释:
①白茶:宋代福建北苑贡茶品种之一,因品质优质、产量少而难得,一直在北苑贡茶中名列第一。
②銙:銙为压制饼茶的模具。《宣和北苑贡茶录》载有“贡新銙”、“试新銙”等饼茶模具数十种。这里引申为度量单位。二、三銙即二、三个用铸压成的饼茶。

译文:
白茶自成一种(文中“自力”疑是“自为”之误),和普通茶叶不同,枝条特别茂盛,叶片较薄发亮。在山崖上偶然长出,不是人工栽培的,只有四、五个地方才有生长,每处不过一、二株,只可制造二、三个茶饼。茶芽不多,很难蒸焙,汤火控制不好,就变得和普通茶叶一样。制造要特别小心,运作适当,才能得到色泽洁白,表里几乎透明如玉一样的白茶。焙的时候,火候稍微不到也勉强可以,只是品质差一些。


原文:
罗碾:碾以银为上,熟铁次之,生铁者非掏拣捶磨所成,间有黑屑藏干隙穴,害茶之色尤甚,凡碾为制,槽欲深而峻,轮欲锐而薄。槽深而峻,则底有准而茶常聚①:轮锐而薄,则运边中而槽不戛②。罗欲细而面紧,则绢不泥而常透。碾必力而速,不欲久,恐铁之害色。罗必轻而平,不厌数,庶已细青不耗。惟再罗则入汤轻泛,粥面光凝③,尽茶之色。

注释:
①底有准而茶常聚:准,平直。《说文〉:“准,平也”。此处指碾槽底是平直的,槽身峻深,槽底平直,茶叶容易聚集在槽底,碾出的茶未大小均匀。
②运边中而槽不戛:戛,读音jia第二声,敲击。
③粥面光凝,古人煎茶时称汤光茶多,茶叶浮在表面,如熬出的粥面一样泛出光泽,叫“粥面聚”。

译文:
碾最好用银制造,熟铁制造次之,不能用生铁制造,生铁没经过锤磨,孔隙里有黑屑藏着,非常影响茶的颜色。制造碾的时候,碾槽要深且峻直,碾轮要薄而锐利。槽身峻深,槽底平直,茶叶容易聚集在槽底,碾出的茶末大小均匀。碾轮薄而锐利,运转时就不会和槽的边壁碰撞。罗筛要细且绷紧,筛的时候通透,不会粘住茶末。碾茶要快速使劲,时间不能长,否则铁会影响茶的颜色。筛的时候,筛子端平,轻轻地筛.反复多筛几次,才能获得细细的茶末,点茶时茶浮在表面,如熬出的粥面一样泛出光泽,充分呈现茶色。


原文:
盏: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①,取其燠发茶采色也。底必差深而微宽,底深则茶宜立而易于取乳②,宽则运筅旋彻不碍击拂,然须度茶之多少。用盏之大小,盏高茶少则掩蔽茶色,茶多盏小则受汤不尽。盏惟热则茶发立耐久。

注释:
①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宋人斗茶,茶汤尚白色,所以喜欢用青黑色茶杯,以相互衬托。其中尤其看重黑釉上有细密的白色斑纹,古人称为“兔毫斑”。见前注。
②易于取乳:宋人斗茶,以茶面泛出的汤茶色白为止,乳即指白色汤花。宋代大诗人苏轼《试院煎茶》诗云:“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

译文:
盏以青黑色为好,黑釉上有细密白色斑纹的最佳,因为能够保暖、发茶、泛色。盏身要较深,直径要大一些。盏身深,有利于茶面泛出白色汤花;直径大,不阻碍茶筅的击拂。然而,盏的大小要依据茶汤的多少。盏高茶少,茶色看不清楚;茶多盏小,茶汤就多出来。点茶时,盏一定要是热的,才能使汤花保持持久。


原文:
筅①,茶筅以觔竹老者为之:身欲厚重,筅欲疎劲,本欲壮而末必眇,当如剑瘠之状。盖身厚重,则操之有力而易于运用;筅疎劲如剑瘠,则击拂虽过而浮沫不生。

注释:
①筅:读音xian第三声,古时茶具,竹制形似帚,用以搅拂茶汤。

译文:
茶筅是用觔竹(一种几乎是实心的坚韧的竹子)做成:帚柄要厚重,帚尾要能分散(茶汤的)阻力,整体要结实,尾部的竹丝要细,应当做成剑脊状(文中“剑瘠”疑是“剑脊”之误)。柄身厚重,操作起来有力,而且容易运转。剑脊状的帚尾能够分散(茶汤的)阻力,搅动茶汤不起浮沫。


原文:
瓶,瓶宜金银,小大之制,惟所裁给。注汤害利,独瓶之口嘴而已。嘴之口差大而宛直,则注汤力紧而不散;嘴之未欲园小而峻削,则用汤有节而不滴沥。盖汤力紧则发速,有节不滴沥,则茶面不破。

译文:汤瓶用金银材质比较合适,大小形状,根据需要而定。汤瓶点茶注汤的关键在于瓶嘴。瓶嘴开口要大而且直,注汤是有力道,不散开;末端要圆而小,并且陡峭,分次注汤不会滴出余沥。注汤力道大,发茶就快,分多次注汤点茶且不滴沥,茶表面就不会破碎。


原文:
杓:杓之大小,当以可受一盏茶为量,过一盏则必归其余,不及则必取其不足。倾勺烦数,茶必冰矣。

译文
加茶末用的杓子的大小,以一盏茶的量为准。杓子太大要取出多余的,太小要添够不足的,来回倒腾,茶一定凉了。


原文:
水:水以清轻甘洁为美①。轻甘乃水之自然,独为难得。古人品水,虽曰中泠惠山为上②,然人相去之远近,似不常得。但当取山泉之清洁者。其次,则井水之常汲者为可用。若江河之水,则鱼鳖之腥,泥泞之污,虽轻甘无取。凡用汤以鱼目蟹眼连绎并跃为度。过老则以少新水投之,就火顷刻而后用。

注释:
①水以清轻甘洁为美:古人烹茶,极重水的质量。清轻甘洁,就是对水的要求。清,是对浊而言,要求水澄汪不混浊:轻,是对重而言,好水质地轻,即今日说的“软水”;洁,干净卫生,无污染。这三者是讲水质。甘则指水味,要求入口有甜美,不咸不苦。
②中泠惠山为上:中泠,在长江镇江一带,唐人《煎茶水记》说:“扬子江南零水,第一。”南零,即南泠,与北泠、中泠合称“三泠”,唐以后人多称道中泠。惠山,在江苏无锡。《煎茶水记》说:“无锡惠山寺石水,第二。”

译文:
水以清轻甘洁为美。唯独轻甘是水的自然品性,十分难得。古人评品水质,虽然指出中泠泉和惠泉的水是最好的,但是人们离开这两个地方有近有远,好像不能经常得到这些泉水。只要取得清洁的山泉水就行,退而求其次,经常汲用的井水也可以。江河中的水,因为有鱼腥气和污泥,即使轻甘也不要取用。烧汤水的时候,有鱼目蟹眼状的气泡连续升起就好了,烧过头了应该添入少量的清水,在火上加热片刻后就用。


原文:
点①:点茶不一。而调膏继刻②,以汤注之,手重筅轻,无粟文蟹眼者,调之静面点。盖击拂无力,茶不发立,水乳未浃,又复增汤,色泽不尽,英华沦散,茶无立作矣。有随汤击拂,干筅俱重,立文泛泛,谓之一发点。盖用汤已故,指腕不圆。粥面未凝,茶力已尽。云雾虽泛,水脚易生。
妙于此者,量茶受汤,调如融胶。环注盏畔,勿使侵茶。势不砍猛,先须搅动茶膏,渐加周拂,手轻筅重,指绕腕旋,上下透彻,如酵蘖之起面。疎星皎月,灿然而生,则茶之根本立矣。
第二汤自茶面注之,周回一线。急注急上,茶面不动,击指既力,色泽惭开,珠玑磊落。
三汤多置。如前击拂,渐贵轻匀,同环旋复,表里洞彻,粟文蟹眼,泛结杂起,茶之色十已得其六七。
四汤尚啬。筅欲转稍宽而勿速,其清真华彩,既已焕发,云雾渐生。
五汤乃可少纵,筅欲轻匀而透达。如发立未尽,则击以作之;发立已过,则拂以敛之。结浚霭,结凝雪。茶色尽矣。
六汤以观立作,乳点勃结则以筅著,居缓绕拂动而已。
七汤以分轻清重浊,相稀稠得中,可欲则止。乳雾汹涌,溢盏而起,周回旋而不动,谓之咬盏。宜匀其轻清浮合者饮之,《桐君录》曰,“茗有饽,饮之宜人,虽多不力过也。”

注释:
①点:把茶瓶里煎好的水注入茶杯中。
②调膏继刻:调膏,来人饮茶,先在茶杯里放人茶未二钱,注入少许水,加以搅动,使茶膏像融胶那样有一定浓度和粘度,这叫“调膏”,此后才注入煎好的沸水。

译文:
点茶的手法不一样,得到的效果也就不同。调膏结束就加热水,下手很重,而茶筅传不出力,没有小米粒状的纹理和蟹眼状的气泡出现,叫做静面点(文中“调之”疑是“谓之”之误)。这是因为搅动没有力气,茶的精华发不出来,立不住,汤水和乳花不能交融。继续加热水,茶的色泽不能完全显现,精华涣散,自然无法立住。也有随着加热水,下手重,茶筅传出的力道也很大(文中“干筅”疑是“手筅”之误),但是,茶汤发出精华不多,茶面形状一般,叫做一发点。这是因为按照通常方法加热水,而手指手腕运作不圆润。茶面还未凝成粥面那样,茶力却已用完。虽然茶面虽然也泛起一些云雾状的波纹,但容易生出水脚(茶面上不能和茶末融合成乳状的水叫做水脚)。

高手点茶根据茶的数量加热水,调成凝胶状的茶膏。第一次加热水,顺着盏壁一圈,不直接碰到茶膏。用力不能太猛,先是茶膏动起来,逐渐向四周搅拂,下手要轻,茶筅要把力道全部传出,手指绕动,手腕旋转,如同酵母起面,上下透彻。茶面星稀月明,光华灿然而生,茶的精华从根本上立起来了。

第二次加热水,向茶面绕一圈,急加急止,趁茶面未动,用指力拍打,色泽渐渐起变化,像珠玑那样堆磊散落(文中“上”字疑是“止”之误,“惭”字疑是“渐”之误)。

第三次加热水要多家,如前次那样搅动,下手逐渐变得轻而均匀,同一方向旋转,表里搅透,小米粒状的纹理和蟹眼状的气泡交替出现,,茶的本色已经得到十分之六、七。

第四次加热水要少茶筅旋转范围要大一些,但不能快,茶的精华焕发出来,茶面便慢慢生出云雾状。

第五次加热水可稍微多一些,手法要轻而均匀,上下表里都要达到。如茶色发挥未尽,则加以拍打,发挥到了,就加以转动,使之收敛。此时茶面如生云霭,茶乳凝结如雪,茶的本色发挥尽了。

第六次加热水,看精华立起来了没有,茶乳凝结用茶筅慢慢转动。

第七次加水是为了分开轻清和重浊,根据稀稠得当与否,结束点茶。这时候,乳雾汹涌而起,好像要溢出茶盏,茶面在盏的边壁回旋不动,这种现象叫做“咬盏”。应该把茶面上浮着的轻清的东西(就是所谓的“饽”),均匀地分给大家饮用。《桐君录》里说:“茶有饽,饮用对人最合适,虽然饮得再多也不会过分。”


译者按:

“点”篇是《大观茶论》最重要的一篇,写的是宋代流行的饮茶方法:点茶法。宋人也把注汤后用茶筅搅动茶乳,使茶面波纹幻变成种种形状的点茶过程叫做“分茶”。如杨万里 《澹庵座上观显上人分茶》诗:“分茶何似煎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蒸水老禪弄泉手, 隆兴元春新玉爪。二者相遭兔甌面,怪怪奇奇真善幻。纷如擘絮行太空,影落寒江能万变。银瓶首下仍尻高,注汤作字势嫖姚。不须更师屋漏法,只问此瓶当响答。紫薇山人乌角巾,唤我起看清风生。京尘满袖思一洗,病眼生花得再明。汉鼎难调要公理,策勋茗碗非公事。不如回施与寒儒,归续茶经传纳子。”这和唐人(如陆羽《茶经》中所描写的)在煎好茶后,把茶分给众人的步骤叫“分茶”不同。

陶谷(王国维等人考证是托名,实际成书较晚)所撰的《清异录》,其《茗荈》部“生成盏”条:“馔茶而幻出物象于汤面者,茶匠通神之艺也。沙门福全生于金乡,长于茶海,能注汤幻茶成一句诗,并点四瓯,成一绝句,泛乎汤表。”真是匪夷所思。又同部“茶百戏”:“茶至唐始盛。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此茶之变也,时人谓之‘茶百戏’。”杨诗所谓“屋漏法”,《清异录》同部“漏影春”条也有记载。

这是由于制作茶饼时加入米汤之类富含淀粉的物质,使之成形,点茶者在茶溶解过程中以茶筅搅动,淀粉和茶叶溶质在水中扩散就形成茶乳和花草图案,不过形成后图案一会儿就散灭。

从赵佶的描述来看,点茶相当复杂,要点七次之多,其中有许多经验之谈。现代人没有这个经历,再加上原文可能有误,很难翻译,只能参照宋人有关描述饮茶的诗文试一试,错误难免。

所有跟帖: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