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的疑问(2):淡化


        我的质疑还没有结束。因为我就是想趁着心里感觉没有了学问之后,就用一颗单纯的心来向世界发问。毕竟,我们要真正的用心去看世界,自己首先必须放下一切的心态成果。这就是我所谓的【淡化】。这种淡化,并不是一种追求,追求一种超然的境界。错错错,根本没有境界;人们仅仅是往看不见的虚空而迷失了心灵。我所谓的淡化,就是人们所讲的平常心。然而与他们不同的地方就在于,所谓的平常心,还是从一个有学问的立场来发问,这种学问往往带着很多的文化常识来分辨。比如我们谈老子,谈孔子的平常心等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根本没有老子或孔子。一切的思想意识都是靠着【当时的背景】而陶造出来的。所谓的陶造,不就是在一定的文化霸权下去遵从的“人学规律”吗?人们遵从过后就设立一个“名”,称【传统】。但是所谓的传统,就是在传说中统一起来;不论这种传说是来自于口头上,书面上,甚至在记载上的(包括行为上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所谓的简单或复杂都是来自于,一种被称为【陶造】的心态。有了陶造,就有了比较,这就是所谓的简单复杂,部分整体,大小上下前后的【范畴】意义。而所谓的陶造,或范畴,就是有如我之前所指示的一样,都是用一个【】来迎人家注意。当人们将注意力集中在我的【】这种符号之后,就被我的法则所限定--这就是范畴的意义,范畴的作为。
        吃喝玩乐是范畴,衣食住行是范畴;但是这是从【社会需要】来理解的范畴。如此的意义,也说明了我们的行动早已经在【需要】之中了,没有了“我”。当这世界上的人将“我”变成了【我】之后,一切的都是等级化了,这也就是很多的名堂:私有制,异化,教化,实践,拥有,本能,理性,感性,意志力,意识,无意识等等。等级越多,越需要名称来交往--这就是所谓的沟通。于是我们总是在各种各样的【】之中来对话;而在一切的【】符号之中,以【社会需要】为起点,从而成为了攀枝落叶了以至于我们就“缘着”所谓的社会法则或社会规律来说话,来做事。
        也许你们认为,一个人脱离了社会,就不再是人了。可是这种说法,仅仅是一种【记忆】。在这种记忆中,“你”和“我”都承载着无形看不见的【统治力】。它犹如天下的云,将我们的汗水累积起来,就是为了“滋润”给天下的坐在椅子上的人,以及只会暴力喊叫的人。于是,我们每一天的所作所为,所言所语,逃离不了统治者的各种【范畴】。在各种范畴中,如果你要背叛,就会带上各种各样的【背叛之名】:边缘,大众,子民,刁民,流浪汉,低下阶层,通俗文化,苦难的人,离乡背井等等。在这些【背叛之名】中,如果你想要特殊于他人,你将成为与【】对话:因为你根本不了解自己以及你身边的【】眼神。
        为了让你清楚知道自己的地位,请你看看你的【地位】。这时候你就会发现,一切的【】都是来自于左右夹攻的,正如【】这个符号所向你展示的。为了让天下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进入到【】之中,就必须在所能够拥抱的“左右”来“集合”起来,以至于在集合中都成为了【】这种符号形式。说它是符号也是一种抬举,因为这种符号的最原始形式,就来自于两只手抱住的形象,而这种形象抽象化后就成为了亘古不变的【】。它不仅仅表明了一种权势,也说明了一种诠释。因为人们不是在嘴巴中说话,乃是在行动中说话。所以说话加上行动,配合着眼睛所看见的,构成了各种各样的【范畴】。可是在范畴与范畴之间是无法沟通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作为一种【人】之中,是无法明白【自然】与【社会】等等意义,因为我们所了解的,只不过是自己的“范畴”。
        可是除了范畴本身的实际意义之外,文字本身也可算是一种范畴。例如在【自然】一词中,就明显了说明了人们所意识到的。自然自然,由自己来定义其“所然”,就成为自然。于是,在自己不知觉的情况下,一切不能问以及无“法”问的,都是自己的自然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不是自己时常想的,就成为自然。正如我们不会去管【水】的分子结构一样,在科学家看来,水的自然性在乎它的分子结构;但是在我们看来,水的自然性,就是它提供给我们的生活解渴--一种自然在老百姓的“眼”里,是被称为【解渴】的;但是在科学家的“眼”里,却是它的物质结构。可是不论是哪一种观点,都是按照他们的【生活习惯】来左右的。所以严格来说,不能成为“观点”,只能成为“生活记忆”
        所以你如果想明白自己与世界的关系(不好意思,只能用你们的【】来说明我的“心静”),你们必须要放弃一切的知识,不论是从书本上看到的,还是你眼睛所了解到的。这种放弃,并不是要你们做原始人,乃是要你们做一个诚实的人。诚实的人心中没有道德观念,因为他本身没有包袱。的确,只有活得自在的人,才能学会“孤独九剑”。只有那些想要称霸武林的人才会渴望变成“东方不败”,但是其结果就是要【阉割】自己最重要的生殖本性。

请阅读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 天下的疑问(2):淡化
  • 天下的疑问
  • 逻辑本身就是性格的障眼法
  • 天国的奥秘(2):圣经中的箴言三章1-4节
  • 哲学不仅仅是智慧,而是一种人的本性
  •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