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慰和其他 (图)

根据这种自慰理念,发展出一种精神心理治疗。理性--情绪--行为疗法(Rational Emotive Behavior Therapy,简称REBT,由美国心理学家Albert Ellis 在50年代创立。经多次正名而成. 艾里斯在美国被公推为最具影响力的心理学家,REBT是最知名的心理疗法之一。
艾利斯坚信,一个人如果有了一种合情合理的生活哲学,他就几乎不可能产生情绪困扰。真如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情生于思,要改变情绪,就得改变人的思想。
理情行为疗法的一个基本假定是:人的情绪来自人对所遭遇的事情的信念、评价、解释或哲学观点,而非来自事情本身。情绪和行动受制于认知,认知是人心理活动的“牛鼻子”。把认知这个“牛鼻子”拉正了,情绪和行为的困扰就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善。爱比泰德说过:“人的烦恼不是起于事,而是起于他对事的看法。”莎士比亚说:“世事无好坏,思想使之然。”这些话和中国古语“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简直如出一辙。REBT的确认为,大多数人的心理烦乱、情绪失调都具有“庸人自扰”的特点。所以在REBT的治疗中,总是把认知的矫正给予优先考虑。
REBT的基本目标就是要人更富理性地思考问题,更适宜地体验和感受,更有效地行动。教会人以理性的信念和思考取代非理性的思考方式。
艾利斯认为人天生就有一种非理性的、不利于生存的倾向。例如,“倾向于畸形思维;易受暗示的影响;倾向于无端的焦虑不安和生气,并且让焦虑和敌意侵害自己。”“要求生活中的一切都得尽善尽美。一旦他们未能立刻得到想要的东西,就狠狠地谴责自己、他人及这个世界。” 在艾利斯看来,正是这种先天倾向,容易使人在后天的环境影响下发展出非理性的生活态度,造成心理失调。
艾利斯把情感区别为合宜的和不合宜的,肯定性的和否定性的,这种区分颇有独到之处。合宜的肯定性情感是人的愿望达到和满足时产生的体验,如爱、幸福、愉快等;合宜的否定性情感是人愿望受挫折时产生的体验,如遗憾、歉疚、生气、失望等;不合宜的肯定性情感是使人暂时感到好受,但却导向将来的更大痛苦和挫折的情感,如自大、敌意、妄想;不合宜的否定性情感是使人的处境更糟,使挫折更重,而不是有助于人改善、克服不利处境的情感,如抑郁、焦虑、绝望、自卑等等。
艾利斯把强迫冲动、不良的成瘾行为、刻板反应,以及退缩、恐怖等称作“自我损害(self-defeating) 行为”。艾利斯说,“针对不理性要求所导致的问题,解决之道就是帮助患者降低要求。”。最高层次的治疗是教当事人懂得放弃。放弃非理性的绝对化要求,放弃完美主义,放弃予取予求的处世方式,改变这种性格。
艾利斯把人的信念区分为理性信念(rational beliefs)和非理性信念(irrational beliefs),引起情绪、行为失调的是非理性信念。特点是绝对化,“必须如此”,不可通融。它存在于人的“前意识”之中,因此很容易进入意识,影响人的思想活动。一个人对现实的解释、期待、推测,不管是否符合实际,其本身并不足以引起极端的烦恼,他用自己的一些固有的非理性信念来衡量、评价对现实的认识才会产生极度的烦恼。正是这种非理性的思维及其结果最终导致情绪失调。
抑郁症的人往往会寄希望于神灵,而无神论是埃利斯背后的主要哲学. 他坚持说:相信神是“不合理性的信念”。埃利斯宣称,“宗教的精华是自虐狂和消除内疚的手续,虔诚的人藉此允许自己去享受人生。”他继续说,“大致上,宗教基本上是自虐狂,二者都是精神病。” 他说:“宗教显然是最不健康的东西: 相信依赖上帝、超自然的灵体和力量,大有可能成为强迫性的困扰,使人著迷。对自己,对别人,都会引起极大的伤害。” 他尤其关心宗教的“应当、应该、和必须”,“所有人类的困扰都是魔术思想(相信应当、应该、和必须)的结果,如果一个人努力坚信他经验中的现实,他可以直接消除困扰。”
埃利斯把人放在中心,用一个人本的方法,坦白地以一个人的价值观开始——假设享乐、愉快、创意、和自由,都是好的,或者有利于生活,而痛苦、无乐、无创意、和束缚,都是坏的或者没有用的。埃利斯说,“REBT是哲学的,它不极端,强调眼前的欢乐,它认为人可以是一个现在的和将来的享乐主义者。 当人遇到逆境,他学到怎样找出「不合理性的信念」,这些信念会引起忧虑、无价值、抑郁。。,而不是“失望、伤心、后悔、挫折、和烦恼的正常感觉”。 REBT 的目标就是叫一个人犯罪不觉得困扰,仍然对自己有好感。这种心理安慰,其实按我们中国人的说法,就叫阿Q精神,在西方也可以称作为“自慰主义者”。
这么说来,说自慰可以帮助消除人的精神心理障碍,也不算是子虚乌有吧

请阅读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