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浩瀚人文艺海 一展历史风云画廊
——记文化瑰宝汤溪隍城庙
汤溪城隍庙旧称邑庙, 座落于浙江金华西部。城隍庙已有534年的历史, 以规模宏敞,建筑艺术精湛而遐迩闻名。据史志记载:汤邑邑庙“梁柱轮囷为八邑冠。”与婺州八邑比,汤邑邑庙无论在体量,综合工艺水平和保持完整性等不仅八婺仅有,全省无二,海内罕见。其人文价值可想而知。被列为全省唯一重点保护的汤溪城隍庙,正酝酿着向国家级文物申报的议题。
一 集百艺之大成经典建筑
城隍庙虽有岁月留痕,质地尚好,经修缮后,重现金碧辉煌。诸如典雅俊逸的建筑群落、精湛绝伦的雕刻、神肖韵达的彩塑,力透金石的书法,无所不功的壁画、井藻等比比皆是,如同进了历史博物馆。有位来自南昌的方先生观后赞道:“我见过不少名楼古阁,但有的失而重建,雄风犹存,内涵荡然,不像这里能原汁原味地体味数百年历史风物。这是集百艺之精华,运匠心于永恒的上乘之作,是一方浩瀚人文艺海,一展历史风云画廊。”
汤溪城隍庙构思精巧,使建筑群疏落有致地分布在南北中轴线上,占地面积22565㎡,建筑面积达3278㎡。分头门、仪厅、广场、城隍府。城隍府是全庙主体建筑,包括前殿,中亭、正殿、寝殿。全庙大小屋宇108间,其中古典殿宇88间。庙内光是落地大圆柱330挺(现存303挺),其中帽檐下防潮大园石柱22挺,每挺重约三吨。大梁、弓梁,卷浪梁多达八百余方。其规模气魄之宏伟可想而知。取材也非常考究,多采用韧性坚硬防腐蚀的樟、辛、杉、株。凡梁柱衔接处均配有雕花牛腿,斗拱、垫肩,雀体等,以强化支撑力道及美学观感。全庙所用的数以万计构筑部件均经过严格计算,整合严密,环环相扣,浑然一体。
前殿是三叠式歇山顶设计,飞檐翘角,高耸云宵,气势磅礴。及进大门,豁然开朗,四进三井,二进是中亭及两厢抱厦庑廊,开阔恢宏,雍容敞亮。
天井是古建筑最具力学结构和富有艺术魅力部分,它是城隍府前后殿过渡的构筑,又是为两殿宏观气势留出相应的视角空间,烘托两殿内外轮廓的物象,突出表现在斗拱、牛腿和雀体镂空雕刻上。天井是徽派建筑史上的一大创新,它除了宣染主殿的宏伟气势外,还有采光,通风、利水、观天、计时等诸多功能于一身,是建筑大师匠心独运的杰作,是建筑设计上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中亭是大殿整体建筑艺术表现力的重心。它的规模和构思决定整体建筑的灵魂,而殿堂一般所拥有的观感上的恢宏气势主要体现在中亭的大粱上。大梁才是建筑艺术表现最具力度的倾泻源和聚焦点,其实每楹都有若干跨度不一而形态相似的小梁、中梁和大梁。最大的梁一般采用万斤巨樟雕刻而成。中亭属三层四戗五檐设计,拥有28根不同形态的梁体,形成宝塔式的结构;凡梁体两端都刻有两条柔和的龙须,更衬托出大小梁的曲线美。特别主梁从二步柱延伸到六步柱,跨过四个柱档,从而省去中柱和两则次柱。把支撑全楹的总份量通过大梁的传递,分别落到两侧边柱上,这样必然会以视角上突出了弓如弯月的大梁力抵万钧的宏观气势。达到偷梁换柱,出奇制胜的力道效应。实际上这种大梁效应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大到朝廷,小到县城,主要代代都有像首任县令宋约这样才学兼备的志士挑大梁而兴旺起来的。原来仙舟地荒人稀,“盗贼渊薮,虎狼窟宅,民犹狃故习。”自从宋约赴任后,兴学重教,喻之以理,绳之以法,上奏减免赋役五载,民无不敬仰悦服,连“虎狼盗贼皆感化潜踪远遁”。可见宋约使仙舟从愚昧到文明风云变幻中起过主心骨的作用,在人民心中有着高大的形象和崇高的地位。是位对本地经济文化发展有过重大影响的人物。
由于这种大梁借力作用。中亭本该二十五挺柱落地,现仅用了十六挺。从而使中亭结构更加简练而凝重。有效地拓阔了实用空间,扩大视野,使整个构筑前后呼应,亭亭玉立,蔚然壮观。
各梁柱之间有多棱牛腿三维斗拱两衡雀体,动视如卷浪拍岸,静观如行云流水,气象万千,精妙绝伦。特别两厢凹形大天井沿八挺石柱上的豪华牛腿、斗拱,结构严谨,造型别致,线条流畅,所雕镂的山水、人物、花鸟无不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五色纷呈,争奇斗艳,如天官赐福,八仙过海,松篁飞鼠,单刀赴会等均属高难度的镂空深雕,以高超匠艺心路描绘出那个时代不同生活层次的人们的人生心态和追求美好的未来的主观愿望。这是一部讴歌铁血英雄的史诗,是一曲怀念流失时代的恋歌。是凝固了的历史.以城隍庙为典型的古建筑遍及整个仙舟大地,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汉唐以来,中华帝国几度成了世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特别到了郑和下西洋时代的明朝达到鼎盛时期,汤溪县建于明成化初年,颇有后发优势,可充分利用当地积厚的资源和周边成熟的百工技艺来发展自己,把仙舟推向繁荣的峰颠。当各地村落氏族相竞大兴土木,各种建筑流派汇合交融。全县四乡四十八保普遍建起祠堂和豪华民居。现存祠堂,大厅数百座。典雅民居建筑不计其数。在这一轮建筑热潮中,拥有众多捐资的邑庙完全能够集优聚秀,成为古代建筑的典范。
华夏文明源远流长,涉猎三教九流,是一部中华民族多元文化融合贯通的历史。在长达五千年的对立统一的消长中优势互补,从而沉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并在汤溪城隍庙及周边祠堂、民居建筑上得到了印证。
二 堪称江南一绝祭祀典章
汤溪城隍庙除了精妙绝伦的古典建筑群落外,还有制式礼乐文化,这才是城隍庙内涵的延伸,精髓所在。
人们把城隍当作保护神顶礼膜拜。这是宗教信仰。实践表明,宗教信仰是人类启蒙教育有效形式,是人类社会从愚昧走向文明的必由之路。在整个世界史里,如果抽去对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信仰,可能就是没有今天的人类文明。中国如果没有儒、道、释的传播,也不大可能有几度领衔世界的辉煌。可见宗教信仰虽有虚妄之嫌,但客观上却是一种社会发展人类进步的动力。
处于封建社会底层的人民盼望有超自然的力量出现,来帮助改变自己的命运。而神中之神的城隍,是力量的象征,城隍文化正迎合这种社会群体心理而应运而生。在崇拜城隍神的形式格调上融合当地民风民俗,逐步演绎出一整套妇孺即宜,喜闻乐见的程式制度,我们姑且称为城隍庙制式礼乐。
汤溪城隍庙制式礼乐文化主要集中体现在每年两届的庙会上,第一届定于农历四月十六。正是宋约诞辰,届时春播已完,正好农闲,为了保禾,百姓以隆重的仪式,接驾出巡,驱灾保吉,祈求风调雨顺。一般持续三天。第二届是八月中秋,这时秋获兑现,成千上万崇拜者带着丰收的喜气,参与隆重的秋季祭祀仪式。包括摆胜,打醮(七昼夜功德), 演谢神戏,放焰火等社火活动。
摆胜:又名摆献,这是最具地方特色的酬神礼仪。实际上善男信女以献供的形式感谢城隍神巡禾驱瘟保住丰收。古仙舟的先民每年正月初一,都要在祖宗挂画前供奉一桶米饭,一坛芋羹,一碟豆腐,一碟煎饼,一碟芥菜这叫“摆珍”。正月初五经朝拜后撤去供品,叫“收珍”城隍庙“摆胜”礼仪来自民间习俗。并经漫长的演绎中形成古制。“摆胜”设在城隍庙正殿,排场浩大,气势豪华,供品有天上飞的,山中跑的,地上爬的,海里游的,包罗万象,花色品种多达数以千计,每件供品都按照吉祥如意理念名命,并请民间最有权威的专职行家制作,无不精妙新奇,赋予艺术生命,如用数万颗瓜子仁砌成的七层玲珑宝塔,内有烛光透亮,外有风玲叮当,用四十九张箬叶缝连包成重达三十六斤的糯米粽,重四百多斤,披红挂绿骑在高架上的大童猪等等不一而足,为了酬谢城隍爷保佑一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民安居乐业,虔心致诚,用意之深无所不用其极。也反映了古仙舟肥沃而封闭土地上,曾有过繁荣的时期,拥有一定的物质资源来发展独特民俗文化。如今“汤溪菜馆”不仅在婺州地区遍地开花,而且在全国各地也会见到“汤溪土菜馆”足迹,这也得益于古老的城隍庙礼乐文化的“真传”。
巡城:城隍爷巡城分春秋二次,前者保禾,后者保吉。城隍爷就是宋约。他是昨城人,做过塘邑知县。明成化年间,古仙舟属金、衢、处三州交界地,各州鞭长莫及,盗梁啸哺聚山林,狼虎入宅为害,山阻水隔,不仅征粮不便,有民事诉讼也是天高皇帝远,民犹扭陋习,长期处愚昧状态,时于金华府太爷李嗣心有不忍,上本建县,于明成化七年准本,并由宰相姚公推荐宋约事知县。
宋约于明城化八年六月走马上任,他学富才溢,吏治有方,视民如子,礼贤下士。借民宅膳宿,披星载月,风雨无阻开官山,劈荆斩棘,恶衣素食,带领乡绅名士利用天时地利人和,仅用了二年零四个月建起汤溪县治。并为民请命,上奏减免了五年赋役,为全县人民获得休养生息的机会。这在封建社会属于难能多得的父母官。当他的生命资源献给这片热土时,仙舟人民怎么不感激他?宋约建成县治的同时建成城隍庙。如今代表王权思想和封建秩序的五维体制的城池、衙门、学宫、城煌庙、社稷坛其他四维早已灰飞烟灭,惟留下城隍庙,不仅成了仙舟有过历史辉煌的唯一见证。而且己被推崇为城隍神的宋约也成了力量的象征,百神之神,每年春秋两季都要求他巡禾、巡城。届时鸣锣开道,在万人仰慕下,当浩浩荡荡的銮驾仪仗队伍风卷云涌般地沿街而来。一时鸣炮奏乐,旗帜如潮,画戟刺天,欢声雷动,出现了万人空巷的热闹场面。
焰火:是秋季庙会重头戏,一换醮禳结束,收了道场,吃了败胙的当晚在东门山背举行放焰火。
城隍庙焰火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一炮升空,绽开五彩缤纷的“礼花”。而是不见经传民间秘方制作供城隍庙庆典用制式焰火。五十年前放过最后一次销声匿迹。
据传在半夜子时,东门山背三丈六高的龙门架上,吊起稻方大焰火包装置。内部安置着无数的连环机关,奥妙无穷,在洋洋万众的注目下点燃长长的药信,在光焰四射的龙门架上突然吐出天女撤花,不久又爆放出一堂文武八仙及金猴献桃。接着又排放出寓意风调雨顺,吉祥如意的花鸟人物,无不惟妙惟肖……最后抛出二盏大红灯笼,稳稳当当地悬在空中,灯烛自燃点亮,在洋洋大众欢呼雀跃中告结束。可惜这套巧夺天功,奥妙无穷的制作工艺己经失传。
三 向民生蜕变的城隍礼教
城院庙及其制式礼乐文化历尽沧桑而不退色,主要建立在仙舟地区经济发展基础上的。但它又以丰富文化内涵对当地经济和文化生活起了摧化作用。
“城隍”主要指的是城池(隍指无水的护城河)它是起着防御敌人,保护人民安居乐业的作用,是县治的灵魂,人民的保护神。古代哲学以为:有山林水泽就有风云雷雨,这是组成宇宙的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相克相成,相互转化的结果。能使天地交泰,阴阳造化,氤氲滋生,万物争荣的自然机制谓之道。道存在客观世界一切事物中,又无法触摸,故又称为神道。简称为神。城隍是百神之神,再加上宋约生前功绩卓著,为民生奔忙。在仙舟有着深远的影响。城隍庙礼乐文化形成与纪念宋约有关。
城隍庙内设阴司地府,有阴森恐怖的十殿,上刀山下油锅当然是平民百姓,多属妇女,它是宣扬“生死有定,富贵在天”宿命论,起了弱化阶级矛盾,劝人安于命运,维护封建统治的作用。崇拜城隍神有一定的社会参与性,主流是平民百姓,这就导致城隍庙文化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至高无上的境界产生了动摇,向为社会生产和平民生活倾斜的可能性。实践证明,城隍庙文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影响深远。甚至把一年二度的庙会演变成万方就市,人皆商贾,买卖兴隆的物资交流胜会。连各州各府都纷纷云集仙舟,旅栈人满,家家商客满堂。各种吃食摊贩充斥街头,南门外竹木山货延绵三五里,五金,农器具摆满东门外官大路两旁,西门外牛市,猪市,鸡鸭鹅羊成栏成圈;城隍街算命,测字、看相、排三世图多如蝼蚁;县衙前大堂基上人流如织,有做大戏法的,打场卖艺的,看西洋景的,卖黎膏糖的,卖狗皮膏药的比比皆是。这就不难看出,原本是城隍庙庆典的庙会,从明清时代起就成了商贾云集,百艺交流,物流金汇,生机盎然繁荣景象。极大地刺激了生产和消费。
由此可见汤溪城隍庙文化除了深根蒂固的封建糟粕有待剔除外,在漫长演化过程中逐步融入平民的意识,转向民生,推动经济发展。在清末民初,上镜,厚大等地豪富纷纷改兼并土地为采矿冶金开店办作坊,催生了资本主义萌芽。由于生产关系的变化,导致上层建筑做出微调反映,例如城隍庙文化属上层建筑范畴。而由于城隍庙社火活动的群众性,客观上为旷男怨女,提供交际幽会(甚至私奔)的可能性,这就挑战了封建礼教禁区极限。
黑格尔认为:任何事物的存在必然有它客观的合理性,汤溪城隍庙及其文化的是非功过,还是让历史去评说。时间会才是最公正的法官。
记文化瑰宝汤溪隍城庙
本帖于 2009-07-31 10:11:20 时间, 由普通用户 淑女司令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