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失实有偏见的名著
"三国演义"失实有偏见的名著
有闲无时不从容,在书房中又看了三国演义的书,翻了几页就不想阅读了,这些被称为四大名著的文学,竟是这样的失实,充满了偏见,完全歪曲了历史,与我小时候读起来津津有味的三国,完全不同的感受,这是一本专为皇帝为本的书,以汉朝刘氏为核心,以皇叔刘备为基调,写出其为恢复汉朝的曲折过程。其实当时的中国有十三州,魏国占有十州,即豫冀、兖、徐、青、幽、扬、荆、雍、凉、并。吴国境内设扬州、荆州、交州三洲。其中荆州、扬州两州以长江为界,魏、吴两国共有。而蜀国只有一州,即益州。魏蜀吴三国地方行政区划实行州郡县三级制,州设牧,郡设太守,县设令。而蜀国仅有益州一地,有户二十八万,口九十四万,吏四万,兵十万余,魏国远比蜀国的国土与人口大上好几倍,当时有魏有户六十六万余,口四百四十余万,拥有十个州的国土面积,吴国拥有三个州的国土面积,有户五十二万余,口二百三十万,吏三万余,兵二十三万,相比之下,蜀国显得非常少,然而历史的编写却完全是按照他的轨迹去展开,从刘备三顾茅屋如,到白帝城托孤,最后刘禅被迫投降结局。把蜀国当成当历史的主流,是不符合事实的。我好生奇怪,当时的历史,经济,人口,政治,与书本上所的写的完全不是一回事,相差十万八千里。
当时写历史的史官是专职的,写历史的是史官陈寿,他所著的三国志,应该说是比较专业化的史记了,为什么也是把蜀国当成大头来写,原来陈寿的父亲是失亍亭中马稷的幕僚,马稷虽被诸葛亮斩首,但其后代与幕僚仍旧是享受优待的,仍旧在刘禅那里做小官,后来蜀投降了晋朝的司马炎后,仍是执旧业,写史编文,按当时的历史资料最多最详细的是魏国与吴国的资料,但陈寿却化费大量时间与精力编写的是资料最少的蜀国,他最熟悉也是最为褒奖的。在写历史的过程中有了这种倾向,这样在民间流传许多蜀国努力奋斗的故事,一直流传了几百年,最后到了宋朝,被罗贯中所搜集,他当时在宁波的慈城一个叫宝山书院的地方,写成了这部大作,仔细读三国演义这本书,还可以在那里找到很多宁波人的词和人。譬如说,赤壁之战中,增添了一个宁波慈城的人物,即阚泽这个人,当时在孙权的吴国中当付相,陈寿的三国志里没有这个人物,罗贯中硬是将我们这位宁波人编写在赤壁大战中的主战派中参与谋划。现在的宁波慈城还有阚泽的遗迹,那里有一所慈湖中学附近,曾有一付对联“昔日宰相府 今为法王城“指的就是三国时的阚泽住址,后来建成了寺院。
胡适曾经说过;历史是个小姑娘,可以任人打扮。今天重读了三国书籍,又深深感受到了这一点,“学而不思则殆,思而不学则罔“,我们在阅读书籍时,一定要多动脑筋,反复思考。
ZT
请阅读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