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红楼梦》一玉十二钗的凄美面纱 (2):史湘云

来源: 2009-07-25 07:19:05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揭开《红楼梦》一玉十二钗的凄美面纱 (2):
史湘云
版权所有,请勿拷贝(欲转载者请与笔者联系)

    为什么史湘云是第一个要被揭开盖头的妹妹? 因为她是第一个知道宝玉好吃胭脂的妹妹,所以她嘴上的胭脂我也要第一个吃!

    《红楼梦》中关于史湘云的描写虽然不多,但宝玉却与他有着说不出来的亲爱, 黛玉每见她的时候, 总是酸劲十足. 加上对脂评的分析,很多人断定史湘云就是脂砚斋 ([8]). 不仅如此,《续阅微草堂笔记》中更记述有:
    戴君诚甫。曾见一旧时真本,八十回之后皆不与今同。荣宁籍没后,均极萧条;宝钗早卒,宝玉无以作家,至沦为击柝之流;史湘云则为乞丐。后乃与宝玉仍成为夫妇,故书中回目有“因麒麟伏白首双星”之言也。
虽说很多人有说见过类似佚本,但到底没有发现一本留下来,因此不能确定“旧时真本”是真本还是另一个续本而已。但很多的学者,包括周汝昌,都认定宝玉后来娶了湘云 ([3][4])。但是认定归认定,却没有十足的证据。

    后来曹雪芹箱箧的发现,对于李煦的孙女的考证,和两个“曹续娶了李氏的寡居表妹”的听说,更确定了曹雪芹的后来娶的新妇叫李兰芳,是其表妹,而她就是史湘云的原形。

    但是这种推断马上遭到很多反对和异议。首先雪芹是不是就是宝玉还不能确定([5])。其次,曹雪芹箱箧和脂批的真实性本身就是问题([6][7]),因而,兰芳这个人名也是臆猜(箱箧上有兰有芳,但不在一起)。“曹续娶了李氏的寡居表妹” 是听说而已,目前已经死无对证,因而其新妇是否李姓表妹也不能肯定。开始时, 考证派说箱箧女主人叫许芳卿(被其它学者认定卒于雪芹出生前), 现又说她叫李兰芳.

    非常有趣的是,最近土默热先生根据其对明末清初的剧作家洪昇的研究([6][7]),更断定《石头记》的原作者是洪昇,而史湘云的原形乃是“蕉园七子”的冯又令,其别号为湘灵楼(又称湘云楼),出有诗集《湘云集》(又说《湘灵集》)。土默热的根据也是非常的充足。

    那么谁对呢?两种推断都有道理,但都证据不足。对于史学来说,证据不足,都不能形成定论,甚至单凭也不足为据。他们都对!怎么可能?洪昇是曹寅(雪芹爷爷)辈的人物,与雪芹相差了好几十年,怎么可能都是宝玉,而且又这么凑巧,都爱上一个叫湘云的会做诗的“骚鞑子”表妹?且看下面分解。

    《红楼梦》第二十回:二人正说着,只见湘云走来,笑道:“二哥哥 。。。”黛玉笑道:“偏是咬舌子爱说话,连个‘二’ 哥哥也叫不出来,只是‘爱’哥哥‘爱’哥哥的。。。”
    第二十一回(“撕扇子作千金一笑,因麒麟伏白首双星”):(在很写了一段麒麟和阴阳后)
庚辰评,后数十回若兰在射圃所佩之麒麟正此麒麟也。提纲伏于此回中,所谓“草蛇灰线,在千里之外”
    第三十七回(湘云订了亲后): 那史湘云只是眼泪汪汪的,见有他家人在跟前,又不敢十分委屈。 。。。宝玉还要外送,蒙双行夹批:每逢此时就忘却严父,可知前云“为你们死也情愿”不假。倒是湘云拦住了。一时,回身又叫宝玉到跟前,悄悄的嘱道:“便是老太太想不起我来,你时常提着打发人接我去。” 宝玉连连答应了。

    以上这些倒也罢了,只显出石兄跟湘云的不同一般的感情。可恨这位石兄对所有的女儿都是爱得要死要活。

    第二十二回:凤姐。。。便点了一出《刘二当衣》。
庚辰眉批:凤姐点戏,脂砚执笔事,今知者廖廖矣,不悲夫?

    这不是分明说脂砚在场吗?脂砚是男是女,是主是仆,是老是少,却没点明。下面一段才关键。首先,我们将曹雪芹箱箧上雪芹的题词先抄录在此:“拙笔写:清沁诗脾,花国第一”。但是怎么知道女主人叫兰芳,而不叫香兰,小名阿芳,等等?

    且看第三十八回:原来这藕香榭盖在池中,。。。一面又看见柱上挂的黑漆漆嵌蚌的对子,。。。湘云念道
芙蓉影破归桨,菱藕深写竹桥
贾母听了,。。。道:“我先小时,家里也有这么一个亭子,叫做什么‘枕霞阁’。。。”

    这在《红楼梦》中是一点不含糊的:跟谁的命运有关,由谁念出,或由一个人主讲(如宝琴的十首诗谜)。

    接下来,湘云以枕霞旧友的号,做了三首诗:
              其一:对菊 枕霞旧友
       别圃移来贵比金,一丛浅淡一丛深。
        萧疏篱畔科头坐,清冷中抱膝吟。
        数去更无君傲世,看来惟有我知音。
        秋光荏苒休辜负,相对原宜惜寸阴。
             其二:供菊 枕霞旧友
        弹琴酌酒喜堪俦,几棠婷婷点组曲。
        隔坐分三径露,抛书人对一枝秋。
        霜清纸张来新梦,圃冷斜阳忆旧游。
        傲世也因同气味,春风桃未淹留。
            其三:菊影 枕霞旧友
        秋光叠叠复重重,潜度偷移三径中。
        窗隔疏灯描远近,篱筛破月锁玲珑。
        寒留照婚应驻,霜印传神梦也空。
        珍重暗休踏碎,凭谁醉眼认朦胧。
   这个哪里是在咏菊?分明是在吟咏君子兰的风流!这三首诗已经隐喻了后来石兄将这位枕霞旧友从卫若兰圃移过来后,公子执笔,红颜研墨的风流故事!独独这位湘云妹妹,以旧友自称,更显出情谊不同一般。再看这三首诗,含有李,香,芳三字,却单单没有字。再细瞧,就发现,香这个字,每首都出现,而每首咏菊的诗又分明咏的是兰,而不是菊

    以上是从湘云自己的诗词中暗示了,湘云是位旧友。

    回首曹雪芹箱箧上的“拙笔写:清沁诗脾,花国第一。”和藕榭上的柱子上的“芙蓉影破归桨,菱藕深写竹桥”,我们可以猜想,这位神秘的枕霞旧友的名(先不管那个李姓),大约叫做兰香(以“芙蓉影破归兰桨,菱藕香深写竹桥”最可靠),小名阿芳,或李兰芳,小名阿香,诸如此类。而这是红尘中女子常用的芳名!所以不能认为它们就是枕霞旧友的本名。

    且慢! 倘若这位枕霞旧友真的是李煦的孙女, 那么根据李家喜欢起单名的习惯(如其子李果, 书中李纨), 可见这位枕霞旧友应该叫李兰, 或李芳, 小名阿香, 阿芳, 阿兰, 香芳, 芳香, 兰芳, 或兰香等等. 我们知道菱藕跟香芋生长的环境是接近的, 而书中大谈香玉(如第十九回)和金兰(如第四十五回回目), 不能不让我们联想到作者对兰和香情有独钟(即所谓香玉缘是也).

    以上只是证明了湘云这位妹妹的原形, 应该来自一个名字跟兰,香,芳有关系的旧友. 但这些仅是隐含在诗里的个别字而已. 还有没有更具说服力的证据? 又怎么证明诗中隐含的字,确实是湘云的人物原形的名,而且这个原形确实是宝玉“小时候” (语出贾母) 的一位旧友呢?

    这个湘云的命运之谜在哪里呢? 第五十一回中, 宝琴的十首怀古诗的第八首, 马嵬怀古, 写着:
“寂寞脂痕渍汗光,温柔一旦付东洋。
只因遗得风流迹,此日衣裳尚有香。”
在拙作“解开三百年未解《红楼梦》十三诗谜”中, 我们已经说明, 这首诗谜反映的是湘云的命运. 前人对谜底的猜测是汤锣,肥皂。真所谓差之一毫,失之千里也!而这个谜,正好是揭开湘云的身世的金钥匙. 它的谜底是沈香. 沈香是古时人们做香皂时经常使用的香料.

    沈香? 我们前面不是说过湘云的名字跟兰香有点关系, 怎么又扯出沈香来了? 还记得前面贾母对着藕香榭感叹说, “我先小时,家里也有这么一个亭子,叫做什么‘枕霞阁’。。。”我们将霞与藕拆字重组,就成了枕香, 而枕通沈, 从而对上了湘云的命运的暗号, 沈香. 因此, 这个枕霞阁和藕香榭, 连同柱子上的“芙蓉影破归桨,菱藕深写竹桥”句, 已经彻底揭示了湘云这位枕霞旧友是宝哥哥青梅竹马时代的相好. 连她的芳名都披露了!

    多么美丽和精巧的故事啊! 至于考证她的真正名字的这个光荣任务,就只好交给拥有李煦家族的原始资料的学者了.

    好, 我们姑且信这个. 那么湘云是不是脂砚斋呢? 我们且先来看湘云所发的一段长篇高论。

    《红楼梦》第七十六回(凸碧堂品笛感凄凉,凹晶馆连诗悲寂寞):湘云笑道: “…你知道这山坡低下就是池沿, 山坳里近水一个所在就是凹晶馆. 可知当时盖这园子时就有学问. 这山之高处,就叫凸碧;山之低洼近水处, 就叫凹晶. 这‘凸’ ‘凹’二字,历来用的人很少。如今直用作轩馆之名, 更觉新鲜, 不落窠臼。。。只陆放翁用了一个‘凹’字,说‘古砚微凹聚墨多’。。。”

    这不分明在说,凹晶就是个大大的砚台吗?它与湘云又有什么关系?

    第七十六回:。。。(指凹晶馆)直通着那边藕香榭的路径。

   这不分明在说,凹晶馆这个大砚台(即脂砚)是连着沈香谜底的,而前面已经指明,沈香即是指湘云(的命运)。也就是说,上面这句话已经说明,湘云就是脂砚。这个暗示,作者早在第二十一回就作出来了。

    第二十一回:宝玉不答,。。。不觉又顺手拈了胭脂,意欲往口边送,。。。湘云果在身后看见,。。。“拍”的一下,从手中将胭脂打落,说道,“这不长进的毛病儿,多早晚才改过。” (笔者评:湘云很小就开始管宝玉了。后来“命”雪芹不足为奇)。

    这段故事已经点出湘云跟胭脂的关系. 那么胭脂跟脂砚又有什么关系?脂砚不就是脂“胭”吗?脂砚跟石兄又是什么关系?砚者,“石兄”是也。脂砚即指“粉脂石兄”,即石兄的红粉知己也,即那个名字带有兰香的儿时旧友也。原来如此!

    “芙蓉影破归桨,菱藕深写竹桥”不是在暗示潇湘梦破后,兰香回归么?这个又对上了第二十一回的回前批:【庚辰:有客题《红楼梦》一律,失其姓氏,惟见其诗意骇警,故录于斯:“自执金矛又执戈,自相戕戮自张罗。茜纱公子情无限,脂砚先生恨几多。是幻是真空历遍,闲风闲月枉吟哦。情机转得情天破,情不情兮奈我何?”凡是书题者不少,此为绝调。诗句警拔,且深知拟书底里,惜乎失名矣!】这个回前批是夹在黛玉和湘云两个捻酸斗醋时写的。茜纱公子处处留情,如果湘云是脂砚,自然脂砚“先生”恨几多了;如果不是呢,“脂砚先生恨几多”就奇怪了。而"情机转得情天破,情不情兮奈我何"对上了“芙蓉影破归兰桨,菱藕香深写竹桥”的暗号,这个批又是“深知拟书底里”的知情人批的,名字当然是故意失去的。这个批书人只能是脂砚自己。

    注意到宝玉的命运之谜是:
    “天上人间两渺茫,琅?诠?魈岱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