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中庸》:“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过去一直不懂这句话,或者当作某种传统之礼而已,或许仅仅只是一种虚伪。如今,年岁痴长,慢慢对于这一言半语有了一些新的感受。
在今天的各种评论中,有一个词常常是用来做褒义词来夸人的,就是“嫉恶如仇”。一个以最坚决、最不容忍的方式嬉笑怒骂社会丑恶之人,常常被人夸奖有这样的光彩,鲁迅先生的“一个也不宽恕”也是时髦的语言。《中庸》是随着孔家店被打倒的,现在跟着孔子渐渐复兴。那么到底是应该学习古人的“隐恶扬善”,还是今人的“嫉恶如仇”?
如果一个人“嫉恶如仇”,真的能凭借他的“不宽恕”、批评甚至诅咒,把那恶从社会上除去,虽然“如仇”有些暴戾之气,也不是完全不能接受的。只可惜,我常常见到一些人,他们做恶事,是因为他们知道或者认为别人也做恶。一个被抓住的小偷是忿忿不平的:“既然贪官们能够贪几百万,几千万,我拿几个子儿算什么呢?”实际上,如果一个人相信这个世界上其他人都在做坏事,他的内心就更难以防范做所谓“小恶”的冲动:“我虽然做了一点坏事,可是我还算好人吧,比别人总还是好得多。”这样的心理怕也算是“人之常情”。对社会的恶的揭露和批判恐怕很难起到消除恶的效果,反而容易引起恶的蔓延。然而,如果一个人时常看到他人的善行,则更容易受到感化。凡人都是从众的,倘若他以为“众”是善,则易于从善,倘若他以为“众”是恶,则易于从恶。
当然,在社会中,对恶的揭露本身会构成对恶人的威胁,迫使他们夹起尾巴,不能放肆,或者对某些人构成强有力监督,从社会监督的角度有合理的因素。然而,揭露和表现恶是一把双刃剑,从教育和人心培养的角度说,常常看到、听到恶行,很难对人心有好处。
至于说“嫉恶如仇”,作为一种品行,恐怕是难以成立的。我几乎可以说,“嫉恶如仇”是最容易的。倘若我们进入任何一所监狱,就可以发现,所有的罪犯在抨击社会上都不遗余力,在“如仇”上面,他们与学者只有水平的差距,没有态度的不同。发现别人和社会的缺点,加以批判,这并不是一件太难的事。十几年前,这门功课我就学得很好了,已经用各种哲学、社会学和美学的理论对社会之恶进行系统地批评。但是我的品行并没有随着对社会之恶的抨击水平之提升而变得更加高尚起来。多年后,我才发现,真正重要的功课,我还没有学会,就是发现自己的过错,然后清除。颜回的“不贰过”简直就像一个神话,令人神往,也令人惭愧。一个人面对自己“嫉恶如仇”,面对社会“隐恶扬善”,恐怕这样才是真正的君子吧。
(作者:■钱 翰)
隐恶扬善与嫉恶如仇
所有跟帖:
•
啥事不是一分为二滴?
-村庄-
♀
(154 bytes)
()
07/15/2009 postreply
09:42:56
•
人是有攀比心理
-=CFO=-
♂
(696 bytes)
()
07/15/2009 postreply
09:46:49
•
隐什么扬什么,宣传教化也;嫉恶如仇者,可行舆论监督也
-装糊涂追问-
♀
(14 bytes)
()
07/15/2009 postreply
10:22:01
•
我外婆一直在外人面前违心地说几个媳妇好话,哎!
-油盐-
♂
(0 bytes)
()
07/15/2009 postreply
19:22:00
•
一个人面对自己“嫉恶如仇”,难!大嘴巴一般都奔别人的脸上去
-小豹-
♂
(0 bytes)
()
07/15/2009 postreply
20:2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