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有个网友在他文中的“。。。我们汉族的精神生活已经何等贫乏、空虚、无所依傍!在如此个蜕变得幼稚、庸俗、失忆、没有文化、主体精神失落的汉族手里,少数民族的优惠政策就失掉了依据,甚至容易变质为讨好的收买,无法提出精神价值了。”
我是这样看的:
如果略知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思想史,就应当知道中国的儒、释、道、法。中国传统文化正是以儒为骨架,释为血液,道为精气,法为内脏。其精神内涵是相互制约,相互融合,相互补充,相生相成,最终协调作用。这种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沉淀和积累,也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和道德归宿。更是构建了中华民族广博雄浑的民族气韵,同时又含有戒奢进忍和优柔寡断的因素,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为什么能长存的原因所在。
正是这种中国独特的传统文化及思想,才产生了我国的对于少数民族如此的优惠政策。。。可是时代在向前发展,随着世界经济水平的提高和技术进步,中国的传统文化及思想不能还停留在儒、释、道、法上,应与时并进,因为文化和精神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不是一程不变的。
另外,政策的制定归根到底就是个经济利益问题。对少数民族的政策就是以给于经济利益的优惠为实质的。这当然就涉及到人口、地域、教育和就职的优先待遇了。关于宗教和信仰的自由那是另一回事了,是中国各个民族共有的文化思想理论问题了。
由于中国的文化和思想历史悠久和博大精深,要与时并进,就要有它的阵痛和过程。逐步改善对于少数民族的优惠政策也是其中的一例。这种必要的过程,不应该归结于“我们汉族的精神生活已经何等贫乏、空虚、无所依傍!在如此个蜕变得幼稚、庸俗、失忆、没有文化、主体精神失落的汉族手里。。。”,这样消极地评价中国当前的文化主流和思想状况,其论调倒是让人感到有些“幼稚、庸俗、失忆、没有文化”了:)
还有,吸收学习和总结古今中外的经验,这是中国应当走的路,也是近年来中国取得如此巨大成就的原因所在。一方面吸收西方国家成功的管理经验,另一方面总结中国历代对少数民族管理的成功和教训,从而根据国情来改善中国现状的少数民族优惠政策,这无可非议的。同时我也确信中国政府会吸取近些年来的教训,改进少数民族政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