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言道,人算不如天算,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种民间智慧,比高唱入云的唯物真理「人定胜天」更有韧力,老祖宗的话若早会于心,近代国史的悲剧将少许多。你算计完了,尽力而为,馀事听天,交给老天爷好了,这绝非同消极。人力毕竟有穷时,当知其止,世有勉强不来的事,这才叫实事求是,否则做人非要蛮干硬讨才好过,何苦来哉?唱戏也会唱:「虽然只得鉋锄力,託赖天公雨露恩」,懂得乐天知命了,得失不再挂心头,换来生安死泰。不过这「人谋天成」,有个限度,世事理该都如此,道德却例外,是要「人谋人成」的。为善为恶,当由人自己去完成,上天管不着,这叫自主伦理。孔孟讲仁义良心,西哲言意志自律,都在肯定德业上人必自负其责到底,有不可推卸的义务担当。倾我所知所能老实做去,祸福生死概由天,可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还终须由人。我身外和身上之事,要讲人谋天成,学会找到天人之际中隐在的界线,这边有为,那边无为。然我身内良心之事无边,全数人谋人成。不过人谋人成,还有箇底蕴,即「天生人成」。自古中西诗云:「天生蒸民,有物有则」、「祢的律法,在我心里」。古德以为,法则天生,经已放在人之心性中,我才能够自肯自信,人谋人成。谋德在人成德亦在人,毋需言必天生,然不能全不顾这一前见的铺垫。若儘管忙道德理论与实践,竟忘天生之本,伦理将成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当代伦理学不喜形上学的断言,更讨厌宗教的唠叨,我们前文曾看到,结果不是没有代价的。首先分析哲学领军的形式化伦理学,德无真假,仅允为感情表达。其次生命哲学驱动的反理性伦理学,是非两可,抗拒规范又无奈约束原慾,自造两难。再次自然哲学主宰的生物化伦理学,不分善恶,利害为实,操纵生灵趋利避害还自以为得。当代三种伦理倾向,同对天生之根源,无闻也不问,光频频于形下搞伦理工程,以只是语言、个我、生物的问题,模煳真假,模棱是非,模造善恶,这样的伦理来伦理去,虽也讲得头头是道,理又何在呢?
并不是说这些当代伦理学说全无是处。后设伦理学形式化,分析道德语言,确有助清理思想溷乱。存在主义探索生命体验的边缘处境,精神分析掏出心理世界的潜藏意识,把以往理性人给忽略了的不理性因素提上议程,无疑立即深化人性与其可能的讨论。即使实用主义只盯住事实与利益,行为主义只关心刺激反应与强化行为,都将人适应环境看作伦理不能或少的动机,拿作为道德主体之人跟客观存在之实,齐观并论,虽似不伦不类并溷淆义利,然放在同一视域,非必无互补的观察。
不过想伦理命题析出像科学那样的真假判断是没有可能的,道德语句本非作陈述,而是意愿或指令,表达主观感受态度,不指客观真假。善者善的目的,就算被肯定是值得欲求的,但何以必属应该存在的?我若说你值得一试,你未必以应该一试。因此即使按照后设伦理的逻辑,光凭形式,根本无法顺滑由理论走到实践。
唯理之一路不通,那非理性又如何?存在主义描述此在于世,甫一露面出场,空无所有,只有作呕与烦神。然自在于空无,不也自由了?可以自为,选择自主,超越现在,设计未来,创造真我,缔造规范。自由是无条件的可能,突破自在的冒险,短暂胜利了,此即是善。绝对自由,应机以自善,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这般独善之我,随着时空漂移,前后怎保证统一?何况人之与我,怎同心共襄一善?
佛洛伊德分析的真我非空无,反重重扎实。本我憋在中央永不露面;现身活动的是自我;还有个时隐时显的超我。见到的我最没用,在暗藏和闪烁的两个我拉锯之间为夹心人。超我祭起道德公开打压本我,以维护昔日风习为己任。本我暗诱自我供己用,为实现原始冲动而生存。隐蔽的我最富原慾靭力,实为性慾乃生本能。佛氏晚年又发现个死本能,寻死与求生纠缠至寿终正寝方才休。这团漆黑盲动千方百计想解放,反使道德有理由存在。因文明现实需要道德是其是、非其非,好把非理性慾念赶回去。道德原不得已之事,注定是人本质率性遂欲快乐幸福的障碍,所谓善仅是肯强忍,抵受压抑的能耐。空也罢,实也罢,人生终像必输的无聊赌场。
伦理之路,形式化不通,反理性阴暗,那生物化又如何?实用主义带来曙光,因为对存在的现在和自我的原始都没兴趣,而是放眼行动的未来。美国十九世纪末只花四十年,工业国中连跳四级,跃踞首席,一坐逾百年,便是靠这实用作主导思想。实用是唯理性与非理性的中道,缝合伦理与自然的裂痕,道德和科学同为人这生物适应环境效力,只要行动方便有益,境遇之间直接的特殊经验满意,并能和谐过渡就万事大吉。行为学派更指示金光大道,行动的效果毋需你们苦苦探求,由实验室研究生物机体操作的自我强化,归纳出一套行为技术学,便可营造环境改变行为,获益增值,取得强化手段应具备的特性,即道德品质。实用和行为主义对人天生的环境适应或自我强化的能力,抱有毋庸置疑的乐观情绪。他们由效益推导出价值的伦理设计,毕竟天真,偏离人类自古至今的全幅生命关怀和道德嚮往,只能空欢喜一场。所以随同实用主义大将杜威逝世,严格意义的实用主义,不复存在;斯金纳身后,一度高唱入云的超越自由与尊严,也旋即消声匿迹,鲜再闻乱弹的了。
当代伦理学纯粹的形式化、反理性、生物化,寿命都不长,都得自行修正。形式化的新实证主义,把谈道德只当情感表达,全无关真假,伦理学不过分析道德语言,严重脱离实际生活。有见及此,分析学派的指令伦理学Prescriptivism重新发现关于伦理的句子,因未能陈述可予定义的语义,非一命题,而是命令。道德不凭一直觉即可出现,需经验认知和学习选择而获得善的建议。道德语言或带情感,然无改其判断评价与指示惯例的品质。这与以往后设伦理仅说直觉及情感的语义不同,承认伦理含识知之道德规定有所指令。但此指令亦非康德的无上命令,而是普遍指令,符合自决判断之一般,容忍不同意愿。所以像功利主义原则以至宗教金律包括摩西十诫或登山宝训等,只要不强加于人,仍可接受,因都通得过指令的普遍检验。
存在主义和精神分析的反理性伦理,把人生人性越描越黑,不得不予以重燃亮点。德国存在主义的雅斯培Jaspers,本身是精神病学医生再改投哲学,回溯存在思想之源头,从尼采的直面虚无与祈克果的信心一跃,汲取活水,揭示存在之超然,看到个人遭遇本身经验限度时无以拒绝的自由可能。他更从耶教的奥秘派和佛陀的教诲关注神学议题,认为真实存在的价值意义,需以通往超越层面方可企及。精神分析学派,出现了新老佛洛伊德的分化。人格结构的重心,从本我转移到自我,提高其自主性,因人有动物缺少的理性和自我意识,非由遗传本能随便支配决定。弗罗姆Fromm促使佛氏原始兽性的本我回归人本的价值基础。他不讳言存在的分裂,人性一方面异化,贬同于物,逃避自由,然又见复归人性的渴求,发挥爱的潜能,自爱并爱和我一般的人,欲与联繫,互相尊重关怀了解负责,实现共同目的。
实用主义和行为主义生物化伦理,避免去碰那些抽象的形式和芜杂的心理。实用的观点下,人类虽讲伦理,但无享受的理想,无满足的德行,无幸福的良善,仍然是不可能的,因人还是生物。但他们反对白白享受耽溺现状不劳而获,真正的幸福要奋斗,幸福存在于后来满意的成功,成功取决继续热衷进取。行为主义则更自信,提供一套操控生物的技术方桉,保证日子幸福满意享用。这些宏论毕竟浮浅,无事或可处顺,有事绝难处逆。所以后有新实用主义出,重拾语言的作用。以伦理毕竟无法迴避语言表达,但语言并不能再现任何现实以供评价,伦理哲学非为自然之镜只去简单如实反映,所以不可能为科学的规训。语言因应社会实践之需一直在变,既定的语言,没可能将现实定格。只有创造新语汇,才可消解旧问题。语言虽未必折射现实,却表达想象,在不断诠释来回交流中,保存各种道德直觉的活力,维持生命希望,以及不同价值间的若干公度性commensurability。激进的行为主义并非美丽新世界,只会把人类导向极权的大牢狱。所以认知主义代起,重视人类之生物的特殊而非其一般,及其行为内在的识知建构而不仅外在表现。一个人的阅历动机信念,凝聚成不同的量度模式,藉运算和策略理解客观世界并赋予意义。行为内外相联,包括生理、感觉、思想、实践。身心虽常不由己,但怎想怎做可直接自决。考量利弊、风险、价值、意义,拿出决策方桉,皆不能忽视内部的拣选抉择。价值与意义的认知,随个人成长发展,分不同水平关怀:利害?自我?人己?定向因人识别则行异,伦理困境中,自会显示种种道德理解和意愿,渐渐汇为习俗。
指令伦理由把玩语言形式转向道德规定;雅斯培自人类精神史指点存在的超越层;新佛洛伊德突显爱的潜能;新实用主义阐述公度性德律之可能;认知主义重建行为内部构造而考虑价值。这些修正,可救当代伦理于飘摇吗?后事如何,下回分解。
CC-BY-ND-NC ( 本文係原创,准作非商业性共享,转载请保持完整,注明作者.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