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不对题?是在反驳翟华?我跟着翟华完成了他举的例子的作文!
翟华忽悠了“独处”和“自我”。我忽悠了“应该”和“找到”。我跟着翟华完成了他举的例子的作文!翟华的忽悠是正面的肯定法国人的忽悠。我的忽悠是实事求是的忽悠法国人的忽悠。
人是否应该在独处中找到自我?
作者:翟华,村庄(头两段是翟华的。后三段是我的。)
到底什么是“独处”(etre seul)?有的“独处”在意愿上是主动的,在时间上是短暂的;有的“独处”在意愿上是主动的,但时间上是长期的;有的“独处”属于被迫的长期漂泊(可举鲁滨逊的例子);还有的“独处”是心理上的,虽然身处一个集体之中,却不与其他人交流。
什么是“自我”(etre soi-meme)。难道“我”不就是“自我”吗?这要看你是否能够做到自主思维、独立行动,不受他人或外界思维的桎梏。在解读了题目中的关键词之后,就可以回答题目中的问题了。不管你的答案是“是”还是“不是”,都要引用古代或当代哲学家的观点并举例说明。具体到这个题目而言,可以引用海德格(Heidegger)的“ 别人的独裁” 理论,萨特(Sartre)的《存在与虚无》(L'Etre et le Neant),甚至《鲁滨逊漂流记》的故事,从“社会”和“个体”、“本相”和“外相”等不同层次得出自己的结论。
因为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情认为的是否“应该”很可能是不同的,比如说对同一件事父母认为的“应该”就很可能跟他们的孩子们的相反。还有社会认为的“应该”又有可能不是跟所有家庭都一样,比如说一个国家有多种宗教,像法国就有穆斯林。再比如说“人是否应该吃糖”也要看是对谁,比如说有没有糖尿病。所以,因为对同一个事情的“应该”与否是因人而异的。
因为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情认为的“找到”很可能是不同的,比如说对同一个问题的父母认为“找到”了的答案就很可能就不是他们的孩子们想要“找到”的答案。所以父母的“找到”了对他们的孩子们来说不是“找到”了,因此孩子还要继续找。还有社会认为的“找到”了的答案又有可能不是为所有家庭都接受的答案,比如说一个国家有多种宗教,像法国就有穆斯林。所以,因为对同一个事情的“找到”与否是因人而异的。
无论你的“独处”是什么,也不管什么是你的“自我”,由于对同一事情的“应该”与否是因人而异的和对同一事情的“找到”与否也是因人而异的,因此“人是否应该在独处中找到自我?”的答案也是因人而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