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想象和想象力
“想象”系指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形象。或者说: “能从真正的自然界所呈供的素材里创造出另一个想象的自然景象”。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认知过程,想象力是一切进步的源泉。想象力体现人的内在自由精神, 是文化生成和发展的原动力。
“想象力”作为一个哲学名词,源于大哲学家康德,指的是形成表象并把表象联结于知性或理性的心灵能力。所谓“心灵能力”就会有“超验”的指向, 即人能想象出从未感知过或实际上不存在的事物形象。对此,思想家一直有争议,即“想象力”的经验性和超验性,引出唯物和唯心之争。唯物论认为想象内容总得来源于客观现实,而唯心论则认为,想象是自觉、意志的领域。
人的想象力是快乐的源泉,也是绝望的种子。思想需要想象力,又要逃脱想象力的阴影。癫狂与清醒,会无止尽的交换角色。好的思想家,是用绝妙的理性透视最不可理解的区域。一个好的艺术家,会是一个好的思想家,只是,他更愿意听从的是心灵与形式的想象。
2
想象性感验能力
人的想象性感验能力,是对人类想象力进行思考。其实是对非理性进行思考。因此,思考想象力的能力,是一种 “艺术”想象力。
人的想象性感验包括感受、知觉、记忆、联想、思维等心理因素,属于形象思维范畴。“图式”是人认识事物的基础。头脑中的“图式”变化,是一种潜意识思维,不需要逻辑推理,凭“感悟”感受,感验是孕育艺术意象的第一步。以艺术的感悟来追忆,引发,协调,整合心理意象。艺术想象力始终是最重要,最有决定性的艺术创造力。
3
科学和艺术
科学是人们探求未知、追求真理的活动,科学的直接目的是求 “真”,其探求的过程要求严谨性,其结果通常呈现唯一性。
艺术是人们审美的追求,是表达情感的方式,其直接的目的是求 “美”。反对雷同,强调个性,其表现的过程体现自由性,其结果通常呈现多样化。
科学与艺术都讲求创新,都追求深刻性、普遍性、和富有意义。2300年前的庄子在《天下篇》中提出“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也是把“判美”与“析理”看成人们认识世界相连的两个方面。
4
真善美。
“真”像征知识与理性,而“善”代表道德,真与善是两个不同的范畴,真未必善,而善也未必真。康德说:“一个人可以没有知识,但不能没有道德”。但是反过来说,伪善,或者说,没有知识的道德,其实更为可怕。相比起魔鬼杀人,天使杀人更恐怖。
美是一种非理性的主观概念,美学家朱光潜说:“离开人的观点而言,事物都混然无别,善恶、真伪、美丑就漫无意义。真善美都含有若干主观成分。……人的美感的活动全是无所为而为,是环境不需要他活动而他自己愿意去活动的。在有所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环境需要的奴隶;在无所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自己心灵的主宰。”
5
艺术
唐 朝李贺的:“笔补造化天无功”。是说在自然不足之处,就要用艺术来弥补。 法国作家Chazal说:“art
is nature speeded up and God slowed down,艺术是自然的加速和神明的减慢。意思是说自然不够快,艺术可以催生。非我肉眼所能窥括的,可以借助艺术让我们欣赏。
贡布里希的(The Story of Art)开篇的那句话:“其实没有艺术这回事;只有艺术家而已。。。”。面对同样一个文本,因为不同的读者,会品咂出不同的味道,衍生出不同的解释。《中庸》说:“人莫不食也,鲜知其味也”。人都会吃饭,但不见得能清楚地说出什么是“味道”。
唯美主义大师王尔德,也说过一句话:并非艺术来模仿人生,而是人生可以模仿艺术。我们看见风景非常美,于是说“江山如画”。 我们不会看见一幅画说“美如江山”。我们看到一个人,他总是精神胜利,于是我们说这个人简直是阿Q。我们是借用鲁迅的眼睛在看人生。
我们的文化是无数艺术家的感性、美感为我们消化了人生与自然,让我们很容易地用艺术的眼光来体验人生、观察自然。160;160; 160;
6
艺术性和思想性
思想的内在结构是逻辑,逻辑构建了一种理性的、可预知的、相对清晰的平台,艺术观念的飞跃需要积蓄力量的平台。逻辑保证一个普遍的现实:艺术的基本品质来自思想。
对于艺术创作,思想的逻辑表达作用是有限的。 逻辑的有限性事实上是艺术对思想表达的一种反思,也就是说,逻辑是理性的,艺术指向非理性。艺术观念的表达就是从理性到非理性的过程。理性保证着非理性的品质,反过来,非理性又指认着理性的营养,释放着理性的能量。因此,艺术的真正形态是自然的、自由的、不可辩驳的、无法预知的、匪夷所思的。换句话说,是一种逻辑作用下的非逻辑形态。
请阅读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