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艺术和市场

本帖于 2009-04-07 10:35:03 时间, 由普通用户 淑女司令 编辑

来源: 哪吒06-02-03

我觉得当代中国艺术对文人画已经下了过多的关注,苏轼的那句“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被当成了金科玉律。这句话在一定程度上的确很有道理,一味追求形似,画就会死板。但要是把这句话无限放大,认为只要说到形似,就低人一等,这就不对了。

首先要澄清的一点是:即便是米芾、苏轼这样的文人画家,也同样是在画某样具体的东西。这和今天的抽象概念是截然不同的。不能因为他们画中有抽象的笔墨,就认为他们是抽象艺术的滥觞。把随便哪一幅绘画的局部放大,从严谨的北宋院体花鸟到欧洲的古典写实油画,你会发现,它们都可看作是现代的抽象画。

明白了这一点,才能正确理解苏轼那句名言的含义。只是我们往往出于自己的意愿,断章取义,就像吴冠中当年讲了句“笔墨等于零”,结果一片哗然一样。

再讲讲苏轼。

苏轼是我很敬佩的文人,文章、书法、为人……无不卓然不群,很了不起。但人们出于对完美的渴望,比方说林语堂把他塑造成诗书字画无一不精的全才,就画蛇添足了。在绘画上的造诣,他远不及同被冠名为“文人画家”的米芾和文同。即便如此,少了一样绘画,也丝毫不影响苏轼的伟大。

文人画有其野趣,院体画亦有其典雅。我们因为要贬抑形似,所以把整个院体画一棒打死,这是很不明智的。细观北宋的那些院体画,其实气韵生动极了,绝不是平时想象的死板。只是要画出这样的画,得付出比文人画高出数倍的努力。真正生动的画,和工笔或者写意没什么关系。我倒是见过不少呆板的大写意,像一摊冻僵的浆糊。



说到艺术和市场,倒有不少能说的。您文中的去法国学设计,学完了赚大钱,这在我看来毫无问题。他们的目的本来就是设计师,并不是艺术家。设计永远是和市场紧密联系的。

话说回来,即便艺术家提出这样一个要求,也是正当的。大家不能要求艺术家一边饿着自己的肚子,一边造福别人。这样的想法是残忍的。毕竟艺术家不是动物园里的猴子,供大家娱乐就行了,他们和所有其他人一样,有满足物质要求的权利。这不仅正当,而且正常。
不过人们更愿意接受悲情的东西,只要这悲情不发生在自己身上。同情凡高和同情小燕子,并没有本质的区别。贫穷但有才华,似乎总是通俗小说的一个很好的卖点。

富裕并且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古今中外其实比比皆是。当然,富裕但没才华的艺术家也不在少数,不过数量最为庞大的,却是贫穷并且毫无才华的那批人。

==============================================

溪山行旅,中西艺术 (图)

来源: Luc_h06-02-03

  

中午给国内的好友打电话,突然想起几年前,一同去看书画展的那个周末。当年轰动一时的‘晋唐宋元书画国宝展’,我俩在上海博物馆门口排了一个早上的队,终于得见72件国宝真迹。总觉得自己很幸运,在国内时能亲眼看到中国书画艺术的精髓,如今在法国朋友面前,谈起西方古代绘画和建筑,尚可列数同时代的东方艺术。


幼时学画,懵懵懂懂,只知道照猫画虎,依葫芦画瓢,后来数理化全上来,只得把笔墨纸砚搁到一边。等到重新拾起时,已经满是灰尘,手笔生疏,心中遗憾,只能更多的搜赏他人的佳作,从别处补偿自己。在欧洲待的久了,每到一地,最先看的都是美术馆,世界名画、大师巨作也见过不少,更加觉得中国书画艺术的弥足珍贵。上千年来几经磨难,能流传到今人之手的不足十之一二。除去皇家大内,中国的古代艺术品大都在民间艺术家手中辗转易手,稍有不慎,就毁于一旦,在加上朝代更替,兵荒马乱,多少前人心血结晶不知下落,让后人只得手扶史册,空留遗憾。中国的书画由于材质的缘故,本就脆弱,若在碰到吴问卿等痴疯之人,临死还要把《富春山居图》烧毁殉葬,着实让人扼腕叹息。同样在欧洲,博物馆里十二世纪之前的艺术品也不多见,木雕、壁画大多腐朽破损,只有石刻建筑尚存,其中多亏教堂的收藏和庇护。就年代而言,晋唐宋元大体在欧洲文艺复兴之前,当时的中国社会,就发达程度尚在欧洲之上,艺术环境也更为独立自由,不像中世纪时的西方艺术,只是宗教的附庸,服务于教廷和贵族,普通百姓既无权力享受,也无能力欣赏。不少皇室贵族,例如奥地利女皇,对东方舶来的艺术品颇为喜爱,宫中收藏大量的中国瓷器和家具,或买或抢,不远万里运到西方;可他们不知道,中国艺术的精华并不在这些耀眼的器皿里,他们也无从欣赏,那些破旧纸卷里,饱含的中国文化。

欧洲人写自己的艺术史,就用《Histoire de l'art》,中国人翻译过来,还得在前面加上‘西方’二字,已示其与东方艺术的巨大差别。

单就绘画中的风景和静物,从对象主题、构图环境,到表现手法、色彩用笔,中西方艺术的见解就大为不同。魏晋之时,中国就已经有独立的山水画,这就比西方早了上千年,隋唐以来,理论技法已相当纯属,展子虔的《游春图》开青绿山水之先河,之后五代的荆浩,董源,北宋的李成,范宽,再到黄公望等元四家,把中国山水画推到一个艺术的顶峰。与此同时,欧州还在中世纪的黑暗之中,艺术的主题仅仅局限在圣经故事,希腊神话和贵族生活。阴暗的罗曼式教堂的壁画里,只有悲伤的圣徒和十字架上的基督;为数不多的世俗风景画,大都构图呆般,局小仓促,哪能见到董源的《潇湘图》里哪种水峦层叠,千里江山,任意展开,无限广阔的景象和意境。直到十八世纪法国巴比松画派出现之前,欧洲画师的传统,都不重视风景艺术,自从工业革命之后,法国、尼德兰和俄罗斯的画家才倾向于田园牧歌般的大自然景色。色彩的放任,自由的构图,欧洲的艺术家在几百年之后才找到一点点中国画家早已渗入骨髓,融入画笔的洒脱和情怀;可他们偏还要用巴洛克的人工画框,把原始的风景,圈在小小的方寸之间。纵然有标准的透视法,纵然有巨大满墙的画布,可西方人不知道,在中国的水墨长卷里,如若画家不收手,观者也会随着江中小舟,一路飘荡下去,如绵无期。

西方几无‘书法’这门艺术,不能理解东方人为何把看似简单的‘写字’拔高到同等于绘画的地位。书法里蕴含的是中国文人的风骨和精神,就像‘玉’不仅仅是块白色的宝石,更是道德和操守的表体,当年英国公使马克尼看不出乾隆所赐玉如意的珍贵,至今的西方人也无法参透书法的魅力。虽然欧洲的圣经古迹,手稿文献里也有华丽的装饰字母,花体文字,可那只是僧侣和工匠的少许图案造型,偶尔丰富呆板生硬的拉丁字母。简简单单,二三十个符号如何能与成千上万的方块汉字相比,西方人又如何能在潦草之外,享受龙飞凤舞,颠张狂素的境界。

如今,国内的美术院校,基本采用西方的艺术体系教学,从石膏素描开始,人体解剖入手,逐步深入到色彩造型。而中国传统绘画,尤其是文人写意画,讲究的确是神似和意境,忽略外型的模仿,看似随意夸张,实则却渗透了画家主观的理解,和对象内在的气质。

美其名曰来法国学造型艺术的中国学生不少,却并不都是真正向往这纯净的缪斯之美,许多是冲着所谓设计、装潢而来,满脑子想着学完了出去赚钱,为广告公司画海报。且不论是否真有天赋,可这初始的目标就不对。真正的艺术家大都清贫,虽然生后广受赞誉,可在世时多是穷困潦倒,饱经沧桑,古今中外皆是,如莫迪里亚尼,如王冕。如今的艺术,许多已经沦为商业的载体,很多人挂的是艺术家的名,行的却是商人的手和心。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当年郑燮不流世俗,甘愿贫苦,如此的清风傲骨今世已罕有可闻,画者都以拍卖行、画廊里,作品的标价为荣,画卖越贵,自己的身价就越高,仿佛艺术成了金钱的标尺,艺术家成了价格的代码,世道如此,可悲可叹。

Luc,2006年2月2日有感于法国兰斯


请阅读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 【职场风云之硅谷岁月-公司解析+裁人】
  • 【职场风云之硅谷岁月-序言】
  • 苏轼,艺术和市场
  • 【周末的胡思乱想:Wii,感性理性,隐私和其它】
  • 绘画片语
  • 所有跟帖: 

    是早年表弟和LUC的艺术讨论,和下面的POLLUCK 讨论沾点边 -淑女司令- 给 淑女司令 发送悄悄话 淑女司令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4/03/2009 postreply 14:43:56

    “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鲁冰花- 给 鲁冰花 发送悄悄话 鲁冰花 的博客首页 (19 bytes) () 04/03/2009 postreply 17:29:47

    苏轼也是我很敬佩的文人。曾把他的“定风波”钉在办公室的挡板上。 -借春天- 给 借春天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4/03/2009 postreply 17:59:50

    审美的角度及被接受的程度决定了作品的“价值”。 -一首歌谣- 给 一首歌谣 发送悄悄话 一首歌谣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4/03/2009 postreply 19:03:04

    回复:苏轼,艺术和市场 -石甫- 给 石甫 发送悄悄话 石甫 的博客首页 (76 bytes) () 04/03/2009 postreply 19:21:34

    干吗较着劲儿地非比个高低上下呢? 尤其是上千年前的东西 -onMove- 给 onMove 发送悄悄话 (122 bytes) () 04/03/2009 postreply 19:22:49

    说的都不错 -师母已呆- 给 师母已呆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4/04/2009 postreply 08:01:51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