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的旧事
人人都知道北京有个颐和园, 可颐和园东门斜对着的,马路东北角上一个不起眼的大门, 却不大有人知道是什么地方. 仔细看,那门里还有大兵站岗呢. 进进出出的人还要在门口的传达室登记. 这里就是中共中央高级党校的一个大院. 不少名人都住在这里. 党校正式上课办公的大院是在颐和园北宫门后面.
文化大革命期间, 党校也不是世外桃源. 有个佞臣叫康生, 把个党校折腾的乱七八糟. 党校高干多, 自然有”问题”的就多. 有问题的多,被抄家的就多.
就知道吃那时很小, 简称小吃吧. 他有几个朋友就是党校子弟,其中不乏高干子弟. 于是, 就知道吃没事就和他们在那院子里东游西逛,很有”阳光灿烂的日子”的味道.
那时党校里的住房相当宽敞, 高干们都是一个人住半个楼, 里面楼上楼下,五六件卧室很是常见. 只是一般老百姓想象不到而已,还以为家家都是四世同堂呢.
一日,小吃没事和狐朋狗友们逛到一座小楼前, 看着门半掩着,大字报从楼顶挂到楼下. 其中的一个孩子说到, 这是杨献珍家, 现在已经没住这了,进去看看.
一帮人就进了楼里乱窜起来. 上到二楼, 迎面一间宽氅的大客厅, 地板地上已经蒙了一层灰尘, 里面堆满了乱七八糟的家具. 一看就知是抄家完了堆在这的. 那帮孩子里有识货的, 对着那些家具一一道来.
“快看, 这张书桌是是林枫 (党校校长) 家的, ”
“唉, 那沙发不是你们家客厅里的吗? “
小吃一眼看见墙角放着两把宽大乌黑发亮的太师椅, 形状很是特别. 靠背上疙疙瘩瘩, 像是铺着一层核桃. 坐上去,只觉得后背硌的荒. 就说了一句, 这么个椅子靠背这么硌,怎么坐呀?
旁边就有一个孩子说到, “我认识, 这是艾思奇家的. 你土了吧, 坐这椅子,看书累了,往后一靠,就有舒筋活血的按摩作用. 艾思奇要是不坐这椅子, 就写不出《大众哲学》、《辨证唯物主义纲要》.” 惹的大伙一阵哄笑.
“你们笑什么? 毛主席还把他当自己的哲学顾问呢.你们谁会考古, 考考这是明朝的还是哪朝的? ”大家大眼瞪小眼, 谁也不懂得考古.
但凡是孩子, 这时候都不甘落在别人后面. 也别说,那年头这些高干子弟就是比别人见识多. 不象现在那些冒充高干子弟的, 连话都说不利落. 有个叫胖子的, 是个初三的学生,是这帮孩子里学历最高的,一指对面一张巨大的书桌, 说道,
“我认识, 这是郭大力家的书桌. 我去他们家玩时,还和郭大力聊过,问他是怎么翻译>的. 郭大力跟我讲, 翻译不能拿来书,看都没看完就翻,你得把书全看透了, 全看懂了,再用自己的话, 按照作者的风格写出来. 整个党校里,我最佩服的就是郭大力. 他还翻译过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 他说的话绝对没错. 这是翻译的精髓. 翻译茶花女的林琴南, 根本就不懂外语, 就是听别人念完书,自己写下来的. 咱们党校怎么这会儿老根这帮光写书又不玩权的老实人过不去?”
大伙面面相觑, 没人敢接下茬. 过了一会儿,有人说, 小卖部的今天有过滤嘴中华烟, 我认识里面的小李,咱们让他帮着买两包去. 于是,大伙各自摸摸口袋, 走出楼,奔小卖部去了.
多年以后,小吃还在想,当年那两把太师椅最后去了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