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希望这不是“中国人的心态”

以一位西方大哲康德,終日皓首窮經于書齋,因而少涉入具體藝術鑒賞,就判他不足論審美問題,並借此否定他的全盤哲學﹣﹣這種執一而廢百的思維心態,只希望屬個別言論,非中國人的一般心態吧。

康德在他的第三大批判中的第一部份「審美判斷力批判」,分析並建立「鑑賞判斷」的先天原則。「審美判斷力批判」分兩大部分,前之成素論,下分為分析論與辯證論。分析論推證「鑑賞判斷」的先天原則,注意的是表象與認知主體的關係。在此康德曾插進了一篇「崇高的分析」為附錄,裡面才提到有關藝術、審美理念和天才的問題。注意康德說這些具體問題,只是附帶性質的,這些不是他的用心所在。

康德的學問成就,盡在哲學,非在藝術或藝術批評。我們要問的是他講的審美在不在理,而不是追究他上了多少次畫廊。要注意康德時代,是沒有公眾畫廊的。我們都知道,康德的《判斷力批判》,為現代美學奠基之作,直到現在,我們的美學和藝術批評,及審美活動的許許多多具體說明,都要回顧康德哲學,不能不受他這一理論的影響。

要愛因斯坦乘著光速在宇宙繞一圈,那他才配講相對論,有這個理麼?為甚麼一個理論的判別,必定要由一個人有沒有從事那理論的行為說事呢?

不過也難怪,如果以「中国哲学本身多数不是哲学、而是零零星星的信息」這樣的哲學認知,想要公道一點看西哲康德,恐怕是苟求的了。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