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类招安与大师泛滥

本帖于 2009-03-23 09:40:21 时间, 由普通用户 淑女司令 编辑


"中国是世界上最提倡科学的国家,没有旁的国家肯给科学家官做的,外国科学进步,中

国科学家进爵."钱先生这句话实在是精辟,自古至今,学而优则仕似乎成了太平盛世

的最体面也最具有共识性的招贤途径.过去的朝廷专设学部,连太子太傅都是堂堂的

一品大员相当于时下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民国时代又设立了考试院,要说中国统治阶

级不重视教育不尊重知识分子,绝对是冤枉.虽说毛太祖的文革一度使得工农兵上了

大学山西老农也做了副丞相,不过毕竟是昙花一现,77年恢复高考的消息一传出,无数

愁白了头的秀才们终于迸发了出自内心的欢呼:"共产党万岁!"

科举也好,高考也罢,即使包括目前的发改委,国外的智囊团,智库,说穿了就是对于知

识分子的招安.知识分子不论在野还是从政,派别再多见解再有分歧,只要政府愿意听

取,这个社会团体就会稳定了,整个社会舆论工具就会趋向和谐,整个社会也就会大大

稳定,同时也丧失了一部分锐气.君不见,历来挑头造反最后成功的多不是莽汉,而恰

恰是那些不被政府所包容的小知识分子,水浒中的宋江是(当然宋朝政府也讲究和谐

国策,把他招安了),清末的洪秀全是,孙中山是,民国的毛泽东也是,连法国的罗伯斯

皮尔,苏联的列宁都是,类似还有古巴的卡斯特罗,越南的胡志明.

中国什么都缺,就是不缺人,自然也就不缺知识分子.文化人一代代一批批呈几何增长

,而朝廷里的顶戴花翎却无法同步增长.即使除了院士,国务院专家等等享受高干待遇

的帽子都用光了,还有大批大批的精英学者们翘首以待期望得到诸如候补侍郎之类的

头衔.其中那些年青点的尚可以办公司搞实体名利双收,年龄大点就显得心有余儿力

不足矣,毕竟钱先生还有一句名言:"科学跟科学家大不相同,科学家像酒,越老越可贵

,科学像女人,老了便不值钱."这句话如今又被奉为经典,国内各个领域又兴起了大师

热.

这一热不要紧,似乎一夜之间,说不定什么时候身边就会出现一位大师.上海某高校的

一位大师,倚仗自己是名将之后,捞个政协委员头衔还不够,总想奔院士使劲,学生,助

教的作品都是自己牵头才行,连着3年在申院士的表格上填写67周岁,总算如愿以偿.我

回国就职,一不小心就在大师手下打杂,人前人后公司里的马屁精总是把大师的帽子

给他戴上,他也是心安理得.回家探亲,一不小心,又和某大师成了老邻居.

有了大师的头衔,也就重新以大师身份定位大师的商业价值,请大师主持一个项目,请

大师主持一次讲座,都是价格不菲.不知什么时候,国内又兴起国学热,于是一批国学

大师,儒学大师又出现了,连我的手机都收到了"近期由清华大学XX大师主讲的国学课

程,授课一周,学费XXXX"之类的简讯.国内力捧的季某人,以其毕生研究已经消亡了的

吐火罗文和在前人基础上翻译完成的《罗摩衍那》,至多算是个研究印度文化的学者

或者说阐释者更贴切,现在也是高规格地冠以"国学大师'的称号,也不知他研究的是

哪门子的国学.

现在大师这一称呼的泛滥造成的后果也是立竿见影的,.同济大学的一位教授近期讲

了则趣闻:他的一位朋友对此称呼很敏感,人家戏称他是大师,他当场回敬说:“你

才是大师!你妈是大师!你们全家都是大师!”看看大师这一头衔也将正步博士,精
英,文化人之流的称谓的后尘走向负面,逐渐转型成为王朔作品《顽主》中用来调侃
三T文学奖得主作家宝康的那句话:"这失足青年说的真好."

所有跟帖: 

人心坏了。大师。。。卧草泥马·· -阿奴- 给 阿奴 发送悄悄话 阿奴 的博客首页 (157 bytes) () 03/19/2009 postreply 22:09:00

真奶好文,很不错。 -二野- 给 二野 发送悄悄话 二野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3/19/2009 postreply 22:14:52

蜗牛兄很久不见,还吃方便面吗 -淑女司令- 给 淑女司令 发送悄悄话 淑女司令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3/21/2009 postreply 11:08:54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