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市场 (图)

来源: 2009-03-16 08:56:46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my painting: 空口

艺术品市场

不是真正的市场繁荣现象称之为泡沫,如果泡沫泛滥过盛,市场的真实就不存在了,原本由真实的买卖培育的繁荣便消失了,买方和卖方会出现崩盘的现象。所谓崩盘,就是买进的东西在售出时,不仅会低于买价,甚至收不回操作花费。可谓 “天价之宝成草芥, 就是一种崩盘的征兆。

本轮艺术品市场的扬升始于2003年,其背景在于全球流动性过剩、华尔街银行家凭借大笔奖金成为收藏新贵。资金大举涌入带来的高潮之一,是2004年毕加索油画《拿烟斗的男孩》以1.04亿美元经伦敦苏富比拍出,刷新绘画作品拍价的世界纪录。然而,市场并未就此止步。波普艺术的标志性人物安迪·沃霍尔、曾是华尔街证券经纪人的杰夫·昆斯 (Jeff Koons)的作品都升到了数千万美元的天价。从2005年到2008年,当代艺术品价格指数上涨了67%,其涨幅超过了同期的证券市场—道琼斯增长了 24.5%。

由于中国经济的崛起,中国当代艺术家也成为追捧对象,正是在2006年的纽约苏富比春拍中,张晓刚作品《血缘系列:同志120号》被新加坡买家以高出估价两倍多的97.92万美元竞得,率先接近百万美元。截至2008年6月,加入百万美元俱乐部的中国当代艺术家已增至 18位。过去十年,中国先锋艺术家的作品价格上涨了1050%。

中国当代艺术拍卖市场过去几年增长惊人,Artprice 的报告显示,2007年中国占全球拍卖市场的份额达到7.3%,低于美国的43%、伦敦的30%,但高于法国的6.4%,居全球第三。而在2007年7月至2008年6月的一年中,中国艺术市场的拍卖成交额达2.69亿英镑,仅低于美国的3.48亿英镑,超越英国的2.62亿英镑,跃居全球第二;且在这一阶段的全球当代艺术家作品拍卖价格前十名中,中国艺术家占了三席:蔡国强作品2007年11月以6600 万港元在香港佳士得拍出,居第六;曾梵志作品《面具系列1996年No.6》2008年5月以6700万港元在香港佳士得拍出,居第八位;刘小东作品《温床No.1》以5100万元2008年4月在中国嘉德拍出,居第十位。

艺术品在历史上,从来没有远离过国民的购买力,现在艺术品市场动辄开出天价,几百万上千万,这是合理的吗? 艺术品只有市场性质,没有抵金性质。艺术品价格应是根据供求起浮的。

目前全世界每年艺术品约成交上百亿美元。其中私营公司成为主要买主。切斯·曼哈顿银行从1959年开始收藏,至今已经收藏了12000件艺术品。IBM公司去年在苏富比已出售价值2500万美元的艺术品,这些艺术品都出自公司收藏。在1950—1980年间,美国有2500多个博物馆开张。为完成其年度的购画任务,博物馆也是现代艺术的重要买主,它们从政府、民间团体和私人获得资金。美国的税收制度也鼓励艺术投资,因为艺术品的捐赠可以免税。

像苏富比和佳士得那样的拍卖行,为了从收藏家那儿获得重要绘画作品的拍卖权,同意过高地估定售价。更危险的是,拍卖行有时为委托人提供低价担保。一般说来,如果最高投标达不到预期,那么作品将不出售。画会退回给委托人。但是,既然佳士得提供了低价担保,佳士得就必然付出这笔钱,作为交换,佳士得就成这幅画的新主人。这种交易违背了拍卖行的铁律:为了公平地协调买卖双方的要求,拍卖商必然坚持他们的公正。当一个拍卖行担保了一件艺术品时,事实上就具有了一件艺术品的所有者利益,因而也就有了交易利益上的不公正。

艺术品价格的基础在于艺术品的真实价值。“皇帝的新装” 很难不被揭穿。有关艺术作品价值理论的研究。艺术作品的价值,可包括审美价值、历史价值、精神价值、社会价值等。都可以称为艺术品的内在价值。除审美价值外,可以笼统地都称作历史价值。而与之相对,艺术作品还可能具有某些外在价值。

通过艺术外在价值, 可以用一个A-B-C的公式来描述, A代表艺术(art)、艺术作品(art-work)或艺术家(artist);C代表消费或消费者(consume、consumer)尤其是艺术收藏或收藏家(collection、collector);中间的B代表商家和艺术交易(business)。

在前现代社会,艺术品的市场交易环节是不存在的,它的保存或收藏也是封闭的,没有大范围展示的可能。因此公式仅仅是A-C。现代文化产业的兴起,它在传统艺术活动的原创—保存两极结构中插入了一个第三者,凭着大规模复制技术和商业传播技巧,艺术产业把必然比较稀缺的原创性作品最大限度地传递到尽可能多的消费大众面前;与此同时它不断向两端渗透,把原创的环节变成资源和知识产权,把鉴赏和体验变成经过切分的消费。因此当画廊、拍卖行、艺博会出现以后,这个公式成了完整的A-B-C。

画廊直接签约画家,收购其艺术作品然后卖给收藏家和消费者。画廊是中间人,提供信用服务,收取中介费;他们一方面通过复制(印画册)进行宣传(办展览、做评论)使新人新作迅速得到市场的认可;另一方面可以使画家较早拿到报酬。与画廊相比,拍卖行的价格要高许多,因为它多是拍卖一些名人名作,往往已经倒过几道手,因此真伪鉴定是拍卖行的功夫,而且著名的拍卖行有比地方性画廊更广阔的市场辐射力,能吸引更多收藏家 与买主。有人将画廊称为低端市场,将拍卖行称为艺术品的高端市场。

事实上画廊经营已经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市场链:它把出版、印刷、会展等业都牵到一起。由画廊与这些行当打交道要比画家个人与之打交道方便有效得多。另一方面,有些收藏者事实上也成为了一个企业,它们从拍卖行拍得的是展示和相关的经营权;有些传统产业从艺术经营者那里购得艺术形象使用权,将其负载在日用消费品上提供给最终消费者。这也就是说,在A与C之间,出现了不止一个B。这里有很多B将文化艺术产业的内在扩张趋势和外在拉动作用凸显出来。所以,这个A-B-C的简单公式应扩展为:A-B-b1-b2-b3…-bn-B-Cs;其中每一个小写的b代表一个企业或一个商业活动,有一些小写的b很可能是媒体(从broadcast到 broadband),另一些则可能是传统产业部门;而C后面的s表示比A大得多的复数:既是指消费者的众多,也是指消费内容的迭加。B的无限扩张反映了产业化程度提高的趋势;而B的丰富则表明文化产业各部门及相关产业之间相互促进、烘托的特征。这些就是现代艺术经营模式的宏观局面。

当代两个最富有的画廊,佩斯与拉里·加贡希安。他们的操作方式更像大型的跨国公司。佩斯画廊年销售额达到6000万美元。聚集了世界最大规模的印象派与欧洲古典大师作品而知名的威尔顿斯坦因画廊就有49%的生意是与佩斯画廊做的。新的佩斯一威尔顿斯坦因画廊代表了无法匹敌的势力,它拥有雄厚的资金、古往今来的藏品,代理当代大多数重要的艺术家。统治了当代艺术市场,90年代初画廊业的衰退致使几千个画廊倒 闭,进一步加强了它们实质上的垄断地位。

当代艺术市场越吹越大的泡沫尽管一 直饱受质疑,但直到金融危机的蔓延导致流动性收紧,这一泡沫才停止高速膨胀。从2008年秋拍的成绩看,作品的流拍率已节节上升、成交额大幅下滑。随着泡沫时代的炒作偃旗息鼓,“价值投资”理念将再度回归市场。

从历史看,艺术品市场的下跌往往滞后于其他市场。截至目前,虽然艺术品泡沫仍没有被刺破,但一些先知先觉的收藏家已开始抛售藏品。在美国,雷曼兄弟CEO富尔德之妻凯西(Kathy Fuld)将估价2000万美元的抽象表现主义画作送拍的消息轰动一时,在中国当代艺术品领域,早期的欧美藏家从2007年秋拍时已抢先套现。

2008 年4月,香港苏富比在春拍中推出了 “仕丹莱收藏·当代中国艺术重要珍藏” 专场。“仕丹莱收藏基金”(Estella Collection)的操盘手迈克尔·高德尤斯(Michael Goedhuis)2004年起以长期收藏为名从中国当代艺术家手中低价获得了200多件作品,包括张晓刚、艾未未、蔡国强、徐冰和曾梵志等人的精品。但 2007年8月该基金便出手套现,将这些作品出售给纽约威廉姆·阿奎维拉(William Acquavella)画廊,后者把艺术品委托给苏富比拍卖,此时艺术家们才发现自己 “很傻很天真”。最终,仕丹莱专场取得了91%的成交率和1.39亿港元的总成交额。

不只当代艺术品,中国书画的海外藏家也开始出手。中国嘉德在2008秋拍中推出 “逸云堂藏画”专场,拍卖的10幅张大千、齐白石、徐悲鸿、李可染等大师作品据称均来自海外私人藏家,最终,张大千的《太乙观泉图》以616万元成交。

从历史的角度加以观察,艺术品市场的涨跌过程可以形象地称之为是 “走楼梯、坐电梯”,也就是说上涨会有一个较长的过程,而下跌的过程会很快速、原因很清楚,因为艺术品不是基本的消费需要,无论是消费或投资,艺术品都在 “购入排序” 中靠后而在 “卖出排序” 中靠前。因此在危局面前,恐慌令人们对于艺术品的态度出现逆转,往往开始非理性的 “脱离基本面的交易”,乃至 “将婴儿 连同脏水一起泼掉” 而不考虑价值的因素。

2009年艺术品市场的价格面临收缩。Artprice的统计显示,中国先锋艺术家的作品流拍率也从 2005年的6.9%上升到 2008年上半年的30.5%。买家捂紧荷包,可以看作一个先验指标,随之而来的很可能是价格的拐点。最近举办的北京宋庄艺术集市可以作为一个风向标— 90%的作品标价只相当于2007年的一半。从历史看,艺术品价格一旦开始调整,就会快速下降。上一次艺术市场收缩的1990年到1992年间, Artprice全球艺术品价格指数下跌了44%,其报告认为,这次修正的幅度也完全可以想象。那么,这一轮来势汹汹的金融危机会不会带动艺术品价格较 2007年的高点下跌50%?毕竟,美国房价、道琼斯指数已较高点大幅回落。假如市场下跌五成,整个产业链都将受到沉重打击。如果市场收缩,将有大批新开业的画廊关门。一些实力较强的品牌画廊则收缩业务以求自保。

艺术品价格的回落是市场理智的选择,价格的回落还刚刚开始。三尚画廊艺术总监张健说,中国要形成严肃的艺术品收藏体系,需要画家、画廊、博览会、拍卖会、艺术评论家、策展人、美术馆体系等,形成一个成熟的链条,这大约还需要二三十年的时间。



请阅读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 知识与信仰。。。《朗读者》 (图)
  • 论色情 (图)
  • 春风春雨 (图)
  • 裸体的逻辑 (图)
  • 现代化是人类的宿命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