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与信仰。。。《朗读者》
知识与信仰。。。《朗读者》
战争给世界带来的灾难,是不可宽恕的。然而,为什么法庭审判的,却是个不会读写的女党卫军? 如同在一场罪恶的战争以后,为什么要审判一个参战的士兵呢?
审判本身就是一种逃避,逃避更为严峻的问题——也是影片想揭示的问题。为什么普通的德国人会去支持纳粹,为什么大众会漠然允许甚至狂热支持对犹太人的种族屠杀。现代社会的人为什么会狂热的支持一场罪恶的战争。
原著的作者 Bernhard Schlink 对群体性的狂热与良知的丧失给出的答案是知识,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被洗脑的不仅仅是没有受过教育的普通民众。
无知并不是罪恶的起源,相反,它的作用只是像一种媒介,死水微澜,将人性的毁灭从源头一波一波冷漠的传送出去,遇到相似的波纹,产生共振,造就时代的狂热。
只审判罪恶的执行人,如伊战中的虐囚犯,规避背后的真正问题,但狂热的波纹并未消失,冷漠伴随的狂热,对生命尊重的缺失,对人性的膨胀与贬低,对思考的打压与放弃,这才是最令人心惊的群体真相,这才是这个故事背后将人压得喘不过气来的社会形态。
难道有罪的只有那些战犯么?希特勒、党卫军?他们 是有罪,但有罪的不只是他们。那些曾支持大屠杀的狂热的德国人,那些军火商,食利者,那些坐守旁观的。纵容是犯罪;无视是谋杀。有多少人会认为自己是有罪的? 影片中法律的实质并不是在伸张正义,它只是一个搜寻者,只是在不断地寻找那些替罪羊罢了。
汉娜犯下的罪行,归咎于她的无知。她甚至不想知道自己是一名刽子手。这是真正让人胆颤的地方。汉娜既不认罪,又不忏悔。她始终在坚持。是因为她的信仰吗?对信仰的坚持,坚持在狱中度过余生,为信仰而生,为信仰而死。
说知识与信仰是人性的支柱。在新约中,是这样描述亚当、乐园和禁树的:
......“上帝向亚当发出命令说:你可以享用乐园中所有果树上的果实,但是你不能吃辨别善恶树上的果实。你偷吃禁果的那一天,你将会死亡。”
......“由于人和我一样知道了善恶,因此,绝不能再让他们去采摘生命树上的果实吃,那样,他们就会长生不老。”
如果这样的思维方式存在的话,人既不应该成为明辨善恶是非的人,也不应该成为有知识的人,人只有违反上帝才能获得知识。人如果选择了信仰。也必然选择无知。这是西方信仰社会的悲哀吗?
影片通过一个女人最简单的信仰,可以回到希特勒的一句名言:信仰比知识更难动摇。有哪个政权不喜欢缺乏独立思考的人呢?一个坏政府,怎么能需要好人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