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秋季回国,应旧友相约去植物园赏花,心里着实高兴,就欣然答应了。 那日天高气爽,秋风瑟瑟,与好友相聚,心情格外的好。由于迎接奥运会,植物园被精心设计,庭院景色别致,到处花开盎然,与曾去过的日本皇宫的御花园,加拿大维多利亚市的布查特花园,美国纽约植物园相比,可并不逊色。 北京植物园地处北京西郊的香山,园中有小山丘,有静静的河水,有河边诺娜多姿的垂柳,有隐蔽的小路蜿蜒于树丛和竹林中,真是景色优美的好去处。 两人赏花拍照,聊天漫步,不知不觉已是夕阳红的时候了,站在河中的木桥上向远处的香山望去,层林尽染,树影在河水中倒映,景色清爽怡人,令人感叹不已。过了木桥刚走不远,兴致未尽中,忽见竹林中一处小院,走近定睛看时,竟是曹雪芹的纪念馆。 曾探访过梅兰芳的故居,徐悲鸿的纪念馆,鲁迅的故居,那都是慕名而至,可这次却是偶然信步而至,不禁暗自笑自己竟不知此地为大名鼎鼎的曹雪芹纪念馆,如早知道的话,会把丈夫相邀,因为他是个红楼迷。 年轻时读红楼梦,喜欢书中的风花雪月,可人到中年再读起来,每每感到是曹雪芹在每章每段里浸满了的悲痛和伤情的文字了。我是喜欢在现实中寻求愉快的那种肤浅之人,也就渐渐不爱读红楼了。 中国对红楼梦的研究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红学家大有人在,许多标新立异的观点真是令人啼笑皆非。家中有过几本红学家的书,少时读过几本,我最喜欢的红学家可谓是俞平伯先生了。现在想起来,他和曹雪芹一样,也有一生的悲哀。 国内至今还在没完没了地编排演红楼电视剧,电影和各种戏剧版本,真不知何时可了?文化遗产纵然可贵,但文学应是现实的体现,如果能把这些能量用于创作和探索现代文学上,岂不更好?时代变了,红楼梦中的人物并不适合现代人去效仿,随着人类社会的前进,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需要的是现代文学。 曹雪芹的纪念馆里,除了有本《红楼梦》是曹雪芹的遗作,几乎是没有任何他的遗物,纪念馆里充斥满了红学家门的研究成果,没有任何新鲜的感觉。 不过在曹雪芹的纪念馆里,有一本叙述曹雪芹的纪念馆的由来的书,书名是《曹雪芹在西山》,是基于当地老人的口述而编写的书,是1984 年再版的书,书原价是0.48 元。觉得值得一买,花了20元买下,好友一再摇头说是不值得。带回来读起来,感觉真假难辨,成书蹊跷,让人是似信非信的。 如果这曹雪芹纪念馆的所在地真是曹雪芹在西山写作红楼的地方的话,这确实是个著书赋诗的绝好地方。不禁记起曾拜访过的海明威故居,面对蔚蓝美丽的大海,伫立在小山的幽静竹林中。。。看来他们都是在如此美妙的环境里触景生情,从大自然当中得到了创作的灵感啊。 漫步环绕于曹雪芹纪念馆,山,水,树,林,石头,昔日旧景犹在,只是著书人和书中的人物不在了,我不知何故,耳边似乎竟萦绕着“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和“字字看来都是血”,那声音好凄惨,我呆呆地站在那里,抬眼望去,眼前展现出秀美的景色:连绵起伏的山峦,站立在河边的柳树,蹲在村边的静静山石。。。“呀!恰便是遮不住的青山隐隐,流不断的绿水悠悠”的声音如泣如诉。。。我那好友当时看着我的那副模样,倒笑我是有些痴了。 《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林黛玉的《葬花词》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
|
请阅读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