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政府” 

来源: 2009-02-17 10:01:24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my painting: .....危机, 神话与缺口

“大政府” 

社会主义必须是 “大政府”,大到官僚消失,大到人民
高度参与。

有人说:“小政府是尚贤,尚得过头了,……变成个人主义。” 小政府”实质是反群众主义的,不是把社会交给人民,而是交给了资本。这虽是对封建的革命,但也是对人民的反动。所以,“小政府” 排弃人民的参与,就是精英化,是丢掉人民。
  
现代社会的政府,可以拿医院打比方。任何人的身体出了问题,那就找医院。那么,医院能不能 “小医院大社会”呢?政府的规模,也应当象一个社会中的医院。就是说,政府的规模,也是和社会上出现的问题多少成正比。

上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长期稳定增长,造就了格林斯潘和鲁宾这样的经济英雄。不过,历史终究跟他们开了一个玩笑。时至今日,奥巴马的新政与“鲁宾主义”划清了界线. 奥巴马已设立专门机构来监管受救助的金融企业,10年前正是在鲁宾以及格林斯潘的倡议下,美国国会在1999年废除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 签署了“商品期货交易现代化法”,
彻底拆除了商业银行与高风险证券市场的最后一道防火墙。终结了官方机构对于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监管权。历经数年的爆发式增长,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到数万亿美元规模,最终一举摧毁了上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的增长神话。

奥巴马的“改变”,意味着一个美国大政府将要出现。奥巴马的就职演讲则佐证了这一趋势——投资基建、提高医疗教育保障、提高家庭收入、批评市场调节失败……这将是怎样的一个大政府?它会大到什么程度?

什么导致了金融危机?有趣文说罪魁是“阿玛尼(名牌西装)”:穿着阿玛尼的华尔街从业者们贪婪成性,以创新之名牟利无度,导致了金融危机。这说明两个问题:其一是有些人过于富有了,“薪水高的都不道德”;其二是导致这种情况
出现监管过于放松。这两个问题进而局部反映了美国的两个现实:财富不平等与自由过度....

自80年代 “撒切尔-里根革命” 以来,无论是初次分配,还是税制所代表的二次分配,其总体发展趋势都是加剧美国的收入分化,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又给这一趋势火上浇油。2006年美国1%最富有人群在全国总收入中所占份额达到了1929年以来的最高点——22%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经典批判,就是“形式平等掩盖着实质上的不平等”,比如“阿玛尼”的金融创新并未破坏规则 (形式平等),但他们由此而来的高薪是“不道德的”(实质不平等)。所以不受限制的自由竞争(如金融创新)可能导致不平等(如收入分化)的加剧。奥巴马在就职演讲中,着重提出了市场调节经济产生的失败. …不平等扩大之时,就是危机爆发与变革来临之? 美国次级贷危机,本质上就是低收入阶层没有能力分享经济成长的好处,而贪婪的银行家却硬把果实塞给他们。

银行家查尔斯.莫里斯说:“想想倒金字塔的情形吧。在实际产出上面累积的债权,” 当这个倒金字塔倒下的时候,政府、也就是纳税人必须站出来干预。这是经济学中的一个古老悖论:市场经济是“自然”稳定,还是需要政府的扶持保持稳定?历史学家阿瑟.施莱辛格
, 权力的腐败与金钱的腐败。二者均有其特点。但如果追溯一下历史,会发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新政比随后而至的保守经济要成功得多。凯恩斯黄金时代的经济增长速度比弗里德曼时期快,也更加稳定。

1929年,美国1%的家庭拥有国民财富的36.3%,财富集中达到顶峰并引起大萧条——购买力跟不上商品产量,于是有了罗斯福新政。今天美国汽车三巨头的困境,背后深层原因其实也有需求不足这一条,如奥巴马的就职演讲:“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不是政府太大还是太小,而是政府所扮演的角色──应该帮助家庭获得体面的收入,购买他们的所需”

布什的人马不需为如何诚实地治理政府而担忧。即使他们失败了, 他们也可以宣称这恰好证明了他们反政府的意识形态,证明公家机关什么事也办不好.

克鲁格曼说:罗斯福总统是一位非凡的政治改革者。他使政府更为壮大,同时也使政府更为廉洁。这也是奥巴马总统必须效法的。首先,政府的经济复苏计划必须做得干干净净。奥巴马表示,他要让“政府重振雄风”。“改变”就要有所作为,那意味着政府要有更多的权力、金钱、手段——一个大政府,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公众特别期望一个无所不能的大政府出现,

罗斯福新政可以分成前后两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经济复苏,体现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即实行凯恩斯主义。出台一系列紧急措施稳定金融,重振经济。第二阶段,它以社会变革为主要内容,其实就是通过建立社会保障和改变劳资关系

克鲁格曼说:奥巴马要做相似的两件事:短期是复苏经济;长期则要改变财富不平等。前者肯定要选择政府干预,要打问号的是干预程度:是像布什那样——干预只为救急;还是像罗斯福那样政府大肆扩张?后者同样势在必行,但仍有程度不同。换句话说,“改变”必然需要大政府,但要有限大政府还是无限大政府


左翼近期出现一份山寨版《纽约时报》,充满了左派的大政府理念:实现所有公立大学的免费教育,启动全国医疗保险计划,规定工资的最高限额等等。其实这是民主党左翼对奥巴马的一封宣言书。对于左翼而言,在经历了8年布什政权之后,终于迎来了“自己人”,自然要求奥巴马政策按照他们期待进行


克鲁格曼说: 奥巴马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府以应对当前的经济危机是正确的。但是奥巴马先生开出的处方与他的诊断不符。他提出的经济计划没与实际需求相差甚远。美国的经济规模十分庞大, 假使对生产的需求充足,美国将在未来两年内生产超过30万亿美元的商品和服务。但是, 美国经济的生产能力与其销售能力之间将出现一道巨大的缺口。奥巴马计划远不足以填补这一“产出缺口”。

奥巴马一直表示, 如果没有刺激计划, 失业率可能会升至两位数。经济产出在未来两年内, 将比其潜在能力平均低6.8个百分点。意味着2.1万亿美元的生产损失。要填补这一高达2万亿美元甚至可能更多的缺口, 奥巴马提出的7750亿美元的援助计划, 还是远远不够。

财政刺激有时会产生一种“乘数效应”: 如果根据需求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 还可能产生进一步的间接效应, 如收入的增加会导致更高的消费支出。标准预测显示,一美元的公共开支会使国内生产总值提高约1.50美元。但在奥巴马的计划中, 公共支出只占60%。其余的计划包括减税—许多经济学家都怀疑这些减税, 特别是针对企业的减免税收, 在刺激消费上能起多大的实际作用。

计划是因为恐惧债务而受到限制吗?计划是由于缺少支出机会而受到限制吗?又或者说, 计划是因为政治上的顾虑而受到限制?,奥巴马的助手们急于把计划援助金额最终限定下来, 以低于政治上敏感的万亿美元大关。计划中包括大规模削减企业税收, 这只会增加负担而对经济的帮助极小, 而提出这一措施是为了在国会中赢得共和党的支持。

不论作何种解释,奥巴马的计划看来都没有达到经济的实际需求。可以肯定的是, 有一些总比没有强。这位去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认为,美国需要摆脱前总统里根执政时期开始形成的“政府少作为”思维定式的桎梏。他说,30年来美国被一种政治潮流所左右,即政府不能解决问题、政府是问题。要求减税、降低财税收入、反对政府开支的压力一直存在。克鲁格曼认为,在目前局势下,政府是唯一有能力推升消费、扭转经济衰退趋势的力量。因此,他认为更多的财政性支出,特别是在基建领域投入更多公共资金将比减税对经济的支持作用更有效。




请阅读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 人生只是....对话
  • 磅礴的独白
  • 吉米.卡特签新书 (图)
  • 时间是黑色的 (图)
  • 理查德·罗蒂 Richard Rorty, (图)